原標題:幹好這件事,中國經濟就能實現1+1>2效應

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戰略,推動中國形成發展新格局。

然而,中國區域協同發展仍面臨不少困境和難題。

在18日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專題研討會上,與會人士爲中國區域協同發展建言獻策。

最大障礙——體制機制束縛

推動中國區域協同發展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魏禮羣認爲,最大難點在於不同行政隸屬關係造成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政策法規壁壘。開拓協同發展新境界,必須有效解決跨行政區影響深度合作這一難題,關鍵在於完善合作理念,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體制機制。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爲,各地實際最關心的是他們的財政收入、稅收收入以及就業增加,探索區域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應該從協調區域利益關係着手,使區域內城市能夠共享協同發展紅利。

如何破解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束縛?

在中國國家發改委原副祕書長範恆山看來,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特別是要排除思想背後的利益干擾,要走出一畝三分地的利益約束和限制。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沈體雁接受國是直通車採訪認爲,破解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束縛,要實現治理模式的改變,從區域角度看城市發展,而不是從行政區劃看城市發展。

首要任務——要素自由流動

要素的高效配置、自由流動,是決定一個區域經濟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條件。

範恆山認爲,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實現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這個基礎打好了,其他方面的協同就沒有了根本障礙。

深化區域協同發展,要實現區域內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的自由流動。

2018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要促進城鄉區域間要素自由流動,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完善區域交易平臺和制度。其中包括,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礙勞動力在城鄉、區域間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要素自由流動的背後是成本降低。

中國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指出,讓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建立便捷高效的要素市場,能夠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打造低成本的營商環境,可以幫助區域提升吸引力。

範恆山認爲,推進區域內要素自由流動,在操作上可以立足實際,講究方式,分階段、分地域、分步驟逐步推進,重要的是要有計劃、有目標、有考評、有監督。

發展目標——更高質量發展

區域協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建清接受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區域協同發展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可以踐行“先易後難”的策略。比如在基礎設施方面,公路、鐵路、港口等的共建共享,不僅能夠降低成本,還能避免重複建設,類似公交一卡通、增加城際公交線路等都可以在區域內率先開展起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認爲,除了傳統交通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區域內聯通的空間巨大,包括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隨着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礎上,區域協同發展不斷向深水區推進。

張建清認爲,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增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能夠產生1+1>2的效應。在陳耀看來,實施區域協同發展,能夠避免資源內耗,避免區域內同質化競爭,使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而城市羣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可以爲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引擎。

魏禮羣指出,實施好區域協同發展,有利於形成國家新的重要經濟增長力量,逐步走共同富裕發展道路;有利於推動區域治理現代化,有效破解省際交界地區融合發展難題;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