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是阿里探索醫藥新零售模式的又一落地項目,摸索出經驗後或在更多城市複製推廣。受此影響,阿里健康(港股00241)股價次日大漲逾9%。

  八月盛夏,醫藥零售市場再起波瀾。這一次主角不是代表產業資本的上市連鎖藥店,而是互聯網出身的阿里健康。

  8月20日,阿里健康(00241.HK)宣佈,聯手海王星辰健康藥房、九洲大藥房、天天好大藥房和東仁堂大藥房等多家線下連鎖藥房,以及如家、君庭等連鎖酒店合作伙伴,在杭州試水全鏈路打通的醫藥新零售,實現30分鐘送藥上門及夜間送藥服務。

  這是阿里探索醫藥新零售模式的又一落地項目,摸索出經驗後或在更多城市複製推廣。受此影響,阿里健康股價次日大漲逾9%。

  而引來更多關注的是,繼兩個月前以4.54億元入股山東漱玉平民大藥房連鎖之後, 阿里健康再度斥資入股增資實體藥店。

  就在8月17日,阿里健康披露了對貴州一樹連鎖藥業(以下簡稱“貴州一樹”)的股權收購案。公告稱,擬以4.22億元對價收購貴州一樹14.54%股權,同時以4.04億元向其增資。據此,阿里健康將以共計8.26億元的代價獲得貴州一樹25%的股權。

  “通過此次收購,公司將與貴州一樹共同探索在優勢區域內的醫藥零售新模式,全渠道觸及醫藥零售市場更多消費者。”阿里健康指。

  今年以來,阿里健康動作不斷,換帥、投資、收購、簽署戰略合作等消息紛至沓來,讓業界對這位藥品零售業新晉“買家”的關注討論熱度不斷上升。

  而作爲國內醫藥電商平臺的領跑者,此時頻頻出手搶灘線下藥房資源,阿里健康到底在下一盤什麼樣的棋?

  從競爭走向合作

  阿里健康的歷史並不長,其前身是港股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2014年,阿里巴巴和雲鋒基金聯手,以總額1.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7億元)對中信21世紀進行戰略投資,拿到其54.3%的股份,成爲控股股東。

  阿里巴巴入主後,於2014年10月將中信21世紀更名爲“阿里健康”, 在此之前,中信21世紀的主營業務僅僅是運營原中國食藥監總局(CFDA)旗下的藥品電子監管碼服務。而阿里巴巴斥資10億元拿下其控制權,醉翁之意並不在酒。

  彼時鮮爲人知的是,中信21世紀旗下的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持有原CFDA頒發的首張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資格試點牌照(A證)。借收購中信21世紀,阿里搶在京東和1號店前面拿到了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的資質,爲後來的天貓醫藥館打下鋪墊。

  2015年,阿里巴巴啓動“Double H”(Health and HaPPiness)戰略後,便有意將阿里健康轉化爲集團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旗艦平臺,在人力、資本層面上持續追加投入。

  有意思的是,以阿里爲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們進場,曾在醫藥零售市場掀起不小波瀾。

  “當時傳統實體藥店和醫藥電商可以說處於對立的狀態。” 某大型連鎖藥店華南區負責人劉剛(化名)回憶道,“尤其是那時候網售處方藥政策出現了鬆動,很多連鎖藥店擔心網售處方藥一旦放開,這些電商巨頭們會切分走很大的‘蛋糕’份額,自己受到衝擊。”

  2014年6月,曾有數十家大型連鎖藥店企業聯名上書當時的CFDA和商務部,反對放開處方藥的網售。2016年初,又因湖南某連鎖藥店的一紙狀告,原CFDA終止了強制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的要求,並收回了阿里健康手中的電子監管碼代理運營權。

  “電子監管碼一旦停掉,網售處方藥就沒法執行了。因爲網售處方藥必須保證藥品的可追溯性。”劉剛對時代週報記者說道。

  電子監管碼被叫停後,阿里健康的主業轉向了醫藥電商,同時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管理等。2016年8月,阿里健康通過收購廣州五千年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獲得C類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牌照,啓動線上自營B2C業務。而後阿里還將天貓醫藥館的業務分步注入了阿里健康體內。

  分水嶺也就在2016年,阿里健康開始與線下連鎖藥店展開合作。當年5月底,阿里健康聯合百草堂、德生堂等區域性連鎖藥店創立“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摸索醫藥電商O2O模式。

  不過,早期阿里健康與連鎖藥店之間大多僅爲“輕資產”的業務層面合作。截至目前,阿里健康絕大部分的收入依然來自其自營的B2C業務。

  數據顯示,2018財年,阿里健康錄得收入24.43億元。其中,2018財年,阿里健康錄得收入24.43億元。其中,自營B2C業務收入21.49億元,約佔整個醫藥電商B2C市場6%的份額;B2B平臺服務的收入僅1.71億元。

  再搏處方外流

  時隔兩年後,阿里健康開啓了“買買買”模式。

  今年6月,阿里健康連爆出兩筆投資:一是向山東漱玉平民大藥房增資4.55億元,獲得其9.34%股權;二是與安徽華人健康簽訂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將助華人健康完成B輪融資。緊接着8月,阿里健康再以8.26億元拿下貴州一樹的25%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家企業均爲區域醫藥零售連鎖龍頭。其中,漱玉平民根植山東市場,擁有超過1000家門店,2017年銷售額達28.6億元,在醫藥零售百強榜上列第11位;華人健康則是安徽省內最大的醫藥零售企業之一,旗下國勝大藥房擁有超過500家門店。

  阿里健康此次投資的貴州一樹亦爲貴州省內龍頭,旗下門店數量逾千家。公告數據顯示,貴州一樹2016年、2017年度扣非稅後純利分別爲4008萬元、6598萬元。

  本輪對三家區域連鎖的投資,是阿里健康首次以資本方式切入線下醫藥零售市場,通過資本紐帶與線下近3000家實體門店建立更深度的利益綁定。

  “隨着醫藥分開的推進,處方外流將帶來巨大的確定性增量,線下門店的價值因此被重估,藥店資本化進程加快。”在劉剛看來,阿里健康對連鎖藥店的注資,除了參與藥店資本化進程之外,更多是在爲將來承接處方外流而做佈局。

  目前,處方藥市場佔整個醫藥市場規模的85%以上,且絕大部分在醫院終端銷售。由於網售處方藥一直尚未放開,醫藥電商平臺上僅能銷售保健品、OTC(非處方藥)等品類。

  按照分析人士的推測,處方外流帶來的增量市場少則數百億元,多則上千億元。問題在於,院內處方會流向哪裏,這塊巨大的“蛋糕”如何切分,連鎖藥店和醫藥電商都虎視眈眈。

  目前來看,國家層面有意搭建公共處方流轉平臺。而處方作爲一項公共資源,是流到線上還是線下,則有諸多考究。“藥品的消費場景特殊,需要專業的藥事服務、醫保支持,線上售藥的監管難度較大。從監管的角度可能會先選取部分優質連鎖藥店試點電子處方的承接工作。”劉剛認爲。

  一位接近阿里健康的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阿里健康更多是作爲合作方,通過資本層面綁定,未來在處方外流、醫藥O2O新零售等方向上獲得一些政策突破,合作探索更多發展的可能。”

  事實上,這並非阿里健康首次佈局處方外流。早在2014年,阿里健康曾在石家莊市嘗試將醫院處方向藥店導流。但由於條件不成熟,執行起來阻力重重,嘗試不久便陷入沉寂。

  而當前局面已大有不同。在嚴控藥店比、藥品零加成等政策施壓下,醫院端有動力將處方外流。線下藥房與醫藥電商的關係也由對立競爭逐步走向合作。

  “阿里是流量平臺,通過自身流量、數據和技術爲線下連鎖賦能,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提升服務效率是合作的方向。”前述業內人士認爲。

  試水醫藥新零售

  深度佈局線下連鎖藥房,背後亦暗含着阿里健康在藥品零售思路上的轉變。

  最初,阿里健康以B2C模式切入醫藥電商領域,同時兼營B2B的天貓醫藥平臺。而自“新零售”概念提出後,作爲阿里系的健康旗艦平臺,阿里健康有意在醫藥領域探索新零售。

  2016年,阿里健康聯合十八家連鎖企業創立“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通過聯盟的方式推動O2O模式落地。這算是其在醫藥新零售方面邁出的第一步嘗試。

  這幾年間,新的競爭者不斷湧現。叮噹快藥、快方送藥等主打醫藥O2O模式的企業陸續完成融資,率先推出28分鐘送達、1小時送藥上門等服務。

  阿里健康方面緊步跟隨。日前,其聯合東仁堂大藥房、海王星辰健康藥房、九洲在藥房等多家連鎖藥房,以及如家、君庭等連鎖酒店,在杭州試水“24小時藥房”,推出白天30分鐘、夜間1小時送達服務。

  阿里健康方面稱,8月20日當天,杭州O2O訂單量突破5000單。此舉被認爲是其在醫藥新零售的又一次探索,未來或在更多城市複製推廣。

  摸索全鏈路打通,線下連鎖藥店無疑是繞不開的一環。據悉,截至8月份,包括投資合作的區域性連鎖在內,阿里健康發起的“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合作連鎖藥店已達200家,覆蓋100多個城市,全國日訂單量已超過10萬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