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清代詩人沈德潛: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指的就是《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這類作品。

“相公”這個稱呼在最開始的時候,是非常尊崇的稱謂,而且是專屬的,屬於史上奸雄、梟雄榜能排進前三的人物——曹操。

曹操既是丞相,還被封爲魏公,這都是天大的榮耀,手下人覺得少喊了哪一個都覺得有遺憾,所以乾脆創造了“相公”這個詞。

建安七子之一,當時第一流的文人王粲寫《從軍行》,其中有一句“相公徵關右,赫怒震天威”,馬屁拍得比他喜歡的驢子叫聲還響亮。等到後來,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五代宋,“相公”尊貴之義不減,非宰執一級的官員享受不上。

比如王安石官場人稱“拗相公”,但人家既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又是荊國公,不能不服氣;再比如,司馬光不務虛名,家中老僕一直稱他“秀才”,蘇東坡多事,教老僕叫“相公”。等回了家,老僕恭恭敬敬一聲“君實相公”,讓司馬光好生生氣,覺得蘇大詩人教壞了他家僕人。

“相公”是曹操的專屬稱呼嗎?禰衡擊鼓罵曹操成就了他的好名聲?

不過,也就在宋朝,按照尊稱總會降格的規律,相公也開始稱呼那些高官了。這個風氣也許是從廣東開始的。當時高官謫貶,嶺南因爲還屬蠻荒,最是個好去處。那地方的人於是開眼界了,左一個參知政事,右一個大學士,都是“相公”,但因爲小地方的沒見識,到底是二品還是三品,那是真不知道,反正叫“相公”看見他們都樂呵呵的,也就那樣叫了。《道山清話》裏調侃,“嶺南之人見逐客,不問官高卑皆呼爲‘相公’,想是見相公常來也。”由此相公普遍開來,從宰執高官到普通大臣,再到秀才甚至一般讀書人都可以撈一聲“相公”聽聽了。到了清朝更是過分,優伶男妓都被稱爲“相公”了,真是元朝時,不僅已婚婦女可稱媳婦,丈夫叫妻子也行——不過在楊過所處的兩宋時期,還是不大可能。

孔融確很厚道,向當權者曹操推薦了禰衡,說禰衡是個人才,可以委任他官職。曹操很高興,他知道孔融很有學問,愛屋及烏,便請禰衡過府。

哪知道禰衡看不起曹操,禰衡很年輕,又很孤傲。他自認爲自己是名士,又是和孔融這樣的大名流說得上話的,至於曹操不過是宦官的後代,甚至有些專權的嫌疑,於是就不理曹操。

曹操請禰衡沒有請到,就認爲禰衡不過是一個說大話的年輕人,哪知孔融卻覺得曹操應該再次去邀請禰衡,畢竟禰衡是個人才。曹操再次相邀,禰衡居然醉酒裝狂,並且多有譏諷曹操的意思。曹操聽後笑道:原來是一個癲狂的腐儒,這樣的人如何能擔當大任,因此對禰衡也就不太感冒。

不想有一天,禰衡居然跑到曹操那裏,說願意爲曹操擊鼓行樂。曹操很高興,於是就任命禰衡作擊鼓的人。當時叫鼓史。含恨的禰衡感覺到非常委屈,於是把自己多年的心血都化作鏗鏘有力地鼓點,曹操和衆人一聽果然不錯,帶頭鼓掌起來,不想禰衡居然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掉,露出了碩大的陽具,頓時丞相府裏一片譁然。曹操嘿嘿一陣冷笑,不料卻遭到禰衡的痛斥,破口大罵了曹操。

曹操爲了成全自己仁義的好名聲,居然看着禰衡在府裏大吵大鬧,事後曹操對孔融說:“禰衡這個小子,我要殺他,不過像宰一隻麻雀或老鼠一樣罷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虛名,殺了他,遠近的人會說我無容人之量。”

禰衡羞辱了曹操,自己覺得自己是當時最牛的人物,後來在黃祖手下效力,禰衡居然對黃祖進行羞辱,可惜黃祖不是曹操,一刀就把禰衡的小命給報銷了。

觀滄海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澹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8.叢生:指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豐茂:指茂盛,茂密。

9.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天河。

14.幸:慶幸。

15.甚:極點。

16.至:非常。

17.詠志:即表達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9.詠: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詠志:以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作品鑑賞】

《觀滄海》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抒發了作者一統大業的報復心理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曹操這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詩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爲它含蓄,所以更有啓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爲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係,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豔”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相公”是曹操的專屬稱呼嗎?禰衡擊鼓罵曹操成就了他的好名聲?

《觀滄海》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爲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名家點評】

唐朝史學家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東臨碣石,見滄海之廣,日月出入其中。

張玉榖《古詩賞析》:此志在容納,而以海自比也。

清代詩人沈德潛: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指的就是《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爲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鑑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作者介紹

曹操

“相公”是曹操的專屬稱呼嗎?禰衡擊鼓罵曹操成就了他的好名聲?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爲魏王,去世後諡號爲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

“相公”是曹操的專屬稱呼嗎?禰衡擊鼓罵曹操成就了他的好名聲?

  • 中文名
  • 曹操
  • 別 名
  • 字孟德、號吉利、小字阿瞞
  • 國 籍
  • 中國(東漢)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 出生日期
  • 155年
  • 逝世日期
  • 220年3月15日
  • 職 業
  • 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
  • 主要成就
  • 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
  • 消滅羣雄,統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權的基礎
  • 開創建安文學,提倡薄葬
  • 代表作品
  • 《觀滄海》《龜雖壽》《讓縣自明本志令》等
  • 諡 號
  • 武皇帝
  • 廟 號
  • 太祖
  • 陵 墓
  • 高陵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