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乾隆時期徽商達到了頂峯,在隨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徽商的地位與實力也逐步發生着變化。明代晚期,徽州商人已經把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徽商儼然成爲全國範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商人羣體。

現代社會,商人羣體的地域性已經不太明顯。但在明清時期,皖南地區湧現了大批商人,他們的足跡遍佈全國。他們中的佼佼者手握重金,財力雄厚,當時的人稱他們爲"徽商"或者是"徽幫"。

徽商稱雄商界數百年,其人數之多、活動範圍之廣、資本之大、延續時間之長,可謂首屈一指,對社會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下面我們就簡要了解一下這個活躍在明清時期的商人羣體。

盛極一時的徽商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徽商的興起

徽州地區,位於安徽省的南部。在地理上,徽州地區是較爲典型的山區,在民間有"六山三水一分田"的說法。由於土地面積狹小,且氣候條件不適宜大規模的農產品種植,徽州地區廣泛種豬茶葉和木材。地少人多,糧食不足,這也成爲日後徽商崛起的一個背景。

宋元時期,大規模的移民遷入,加上自然繁衍,徽州人口壓力日益突出。爲了生計,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謀生,拓展生存空間。據淳熙的《新安志》記載到:"力作重遷猶愈於他郡,比年多徙舒、池、無爲界中,"由此可見宋代徽州人外出謀生已經很多。而徽州當地盛產的茶、木、紙、硯、墨等產品在國內有廣闊的市場,新安江、長江水運又爲徽州開闢了通往江南地區的貿易通道。

盛極一時的徽商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宋代出現了徽州有明確記載的第一批大商人。祁門善和程氏的程承海、程承津兄弟,富極一時,據文獻記載:"鄉人號爲程十萬,每稱津爲十萬大公,海爲十萬二公,言其家資以萬計也。"正是這樣一批大富商的出現也反映出徽州商業在宋元時期已經有了較高的水平。

徽商的發展與繁榮

明清時期,徽商的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明代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發展,貨幣流通更加便捷。白銀的普遍使用不僅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更加有利用徽商的長途販運。

盛極一時的徽商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除此之處,徽州商人找到了一條發財之路,依靠兩淮的鹽業發家致富。如歙縣黃氏家族黃崇敬、黃存芳等人,是明代成化之後在兩淮鹽業取得成功的大鹽商。此外歇縣潭渡黃氏、款縣許村許氏、休寧西門汪氏等等,皆爲這一時期崛起的鹽商家族,據揚州地方誌記載到:"邑中之以鹽英祭酒而甲天下者,初則有黃氏,後則有汪氏、吳氏,相遞而起,皆由數十萬以汰百萬者。"

明萬曆年間,實行綱運制,確立專商經營後,徽商的優勢地位進一步確立。萬曆《揚州府志》記載揚州鹽商多爲"徽歇及山陝之寓籍淮揚者,"由此可見,徽商地位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明代晚期,徽州商人已經把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徽商儼然成爲全國範圍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商人羣體。

清代康乾時期,徽商的發展達到了頂峯。隨着清朝社會較爲穩定,同時清政府在這一時期採取了一系列的恤商優課的措施,徽州鹽商生意十分興盛。到乾隆年間,其實力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關於乾隆全盛時的徽州鹽商資本額,嘉慶年間王贈芳認爲:"向來商力充裕,辦運者百數十家,有挾資千萬者,最少亦一二百萬"。除了鹽商,勤勞的徽州人利用本地的產品,經營茶葉、木材生意,獲利頗豐。

盛極一時的徽商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徽商的衰落

清乾隆時期徽商達到了頂峯,在隨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徽商的地位與實力也逐步發生着變化。嘉慶、道光之後,徽商開始走向衰落。

盛極一時的徽商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道光年間,徽州鹽商的生存境況由盛轉衰,由於當時課稅繁重,需要鹽商大量對朝廷進貢,皇帝的歷次南巡,主要由鹽商承擔,花費驚人。這些額外的支出使得鹽商不堪重負。同時,部分鹽商揮霍無度,生活奢靡。在道光時期朝廷改革兩淮鹽法之後,部分鹽商迅速衰敗。鹽商作爲徽商的中流砥柱,對徽商的發展至關重要。

清朝中後期,由於社會不穩定,咸豐、同治年間的戰爭對徽商又造成了致命的打擊。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運輸與日常經營在戰爭的影響下無法得到保障。同時清政府對於工商業採取嚴加掠奪的政府爲了供給戰爭。至此,徽商的商業網絡已經趨近瓦解。

盛極一時的徽商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徽州商業的輝煌就此落入了無邊的黑暗,曾經的富甲一方的徽商也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