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通寶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前稱吳王時始鑄。其鑄分前後兩個階段,一是,稱帝前鑄大中通寶,龍鳳十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平陳友瓊後,朱元璋在江西置貨泉局,續鑄大中通寶。頒行五等錢式,增鑄“當十”一種,背穿上“十”字;二是。稱帝后於洪武四年再鑄。第二次再鑄,即背面鑄有各省的局名,計有北平、豫、濟、京、浙、福、鄂、廣、桂等,每局有五等。

而大中通寶背鄂錢的鑄期即是第二階段鄂局所鑄。其形制折三,背穿上鄂字,是大中通寶錢品系中遺存稀少的品種之一。

古泉賞析之明代珍品大中通寶背鄂折三短鄂版金光水坑

可見本品幾無綠藍之鏽,渾身上下,及至綻放金光,仔細察之,非鎏金,乃是十分典型的水坑返金現象。在從其餘鏽垢看,可見水垢痕跡。藉此,便可立斷其乃江水砂底水坑之品,而事實也確如此,本品出自廣西灕江水坑。其餘地方辯之,可見包漿自然,熟而耄耋。不難見其露銅之處,銅色熟舊,青銅質地。毫無疑問,這等質色之水坑錢,自然天成之相昭然,天下之僞絕難制之。故而其獨特鏽相,開門見山。

鑄制規整,其直徑爲31.3毫米,重約9.94克,厚薄適中而標準,折三大小確定。其鑄體方正圓矩,坦平地章,穿輪乾乾淨淨,緣略窄可見輪邊修圓倒角。其字廓深竣,挺拔自然有度。錢文輪廓清晰,文字佈局協調和諧,筆劃橫直豎立。彰顯本真鑄相。一句話,本品之鑄相自然,官爐品質,無存疑之處,其門可開矣。

古泉賞析之明代珍品大中通寶背鄂折三短鄂版金光水坑

面文“大中通寶”四字,直讀。乃楷書書體,書意端莊,筆劃有力,中規中矩,彰顯自然大方。除“寶”字外,其餘三字有所接廓。其中,背“鄂”字有所不同,可見其相對狹長之“長鄂”字版的字形要短,上接廓而下懸於穿廓之上,所謂頂天而未立地矣,此是爲該錢之本色。言及於此,便不能不提及,通觀至今所見和譜載,可知大中通寶背紀局錢,同一形制大小,背同一局名,然版式大多有至少兩種以上,主要區別在於背局名之字,形態書意不一。因此,無需過多贅述,本品之“短鄂”版的存在,真實可信,正是合乎當時之邏輯,儘管譜無所載。

一言以蔽之,本品之錢文,書體一致,和諧協調,官爐本色一目瞭然,無需存疑,其書相自然開門。

古泉賞析之明代珍品大中通寶背鄂折三短鄂版金光水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