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青島海關獲悉,近日,青島海關召開科技大會,總結回顧近年來青島海關科技工作,動員關區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創新驅動、實現率先,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會上,該關表示,將在科技創新上求突破,在技術保障上求突破,在政策機制上求突破,紮實推進“科技興關”戰略實施,把牢“一流強關”的建設目標,到2021年,基本建成“智慧青關”,聚焦深化改革,不斷強化監管和優化服務。

人工智能加快貨物通關速度

4月9日晚22點,來自新西蘭利特爾頓港的512噸全脂乳粉,裝滿了20個集裝箱,搭乘“馬士基郎切斯頓號”班輪,抵達青島前灣港。第二天一早,進口公司外貿代理人員就接到了黃島海關的貨物放行信息,來到前灣港集裝箱碼頭公司,辦理了提貨手續。下午,這些乳粉已經進入該公司位於青島開發區的保稅倉庫裏。

進口公司不知道的是,在4月10日零點5分開始,這批裝滿了乳粉的20個集裝箱,在從貨輪上卸船的過程中,路過了黃島海關設在前灣港碼頭前沿的機檢掃描設備,被海關先期機檢系統進行了圖像掃描。公司更不知道的是,海關24小時不眠不休的人工智能審圖系統對這批集裝箱貨物的機檢圖像進行了分析和研判,得出了通關正常的結論,貨物得以自動在6秒鐘之內放行。

先期機檢結合智能審圖,是青島海關智慧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模式通過使用世界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大型集裝箱X光機檢查設備,實現了將海關的監管動作嵌入式地放置在整體的國際貿易進出口物流過程中,實現了靜默式攔截、非侵入式檢查的順勢監管。

青島海關表示,自2018年以來,該關轄區13臺大型集裝箱X光機檢查設備、22臺CT行李物品檢查設備已全部實現智能審圖,其中大型集裝箱X光機檢查設備智能審圖已實現對農產品、固體廢物等口岸常見進出口商品的有效識別,有效識別商品的識別準確率高達98%;CT行李物品檢查設備智能審圖已實現對槍支、象牙等物品有效識別商品檢出率達100%。

爲發揮集中智能審圖優勢,青島海關成立了集中審像中心,對關區口岸大型集裝箱X光機檢查設備掃描圖像集中實施聯網智能審圖,率先建立了以“10位HS編碼”爲基礎的四級智能審圖算法,按照“一個商品一個商品去攻克”的原則循環擴充,不斷提升識別準確率。同時,青島海關與同方威視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東軟集團共建信息化創新實驗室,將智能審圖、新型掃描探測等作爲重要合作和研究內容,共同研究智能審圖等人工智能新技術應用,實現內外部智慧集成、效果集成。得益於智慧監管模式改革,青島海關口岸貨物提離時間縮短35%,整體通關時間大幅壓縮。

智能服務增加海關改革溫度

往常,進出口企業通過委託代理來辦理海關通關相關手續。貨到哪裏了?有沒有被查驗?放行沒有?能不能趕上船?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貨物會不會被甩船?貨主期待急切的心情,往往只能通過電話一遍遍找代理詢問,信息傳遞的有效性也在不斷遞減。

技術的應用,讓進出口通關更加透明,也更加便捷。

如今,企業登錄青島海關“互聯網+海關”特色服務項目,即可實現查驗貨物物流信息的全流程查詢。申報放行、落箱開箱、查驗開始結束、貨物出場時間精確到分。物流狀態像“網購”一樣全程可掌握,貨主從“一頭霧水”變成了“瞭如指掌”,從而合理調度資源,節省物流成本。

“互聯網+海關”的服務不僅於此。目前,青島海關本地特色服務平臺可提供海關業務雲查詢、制卡雲服務、加工貿易雲服務、化驗雲服務、掌上原產地、智慧監管、智慧徵管共7項特色服務事項。其中,青島海關制卡雲服務系統通過“線上申請+線下免費郵寄”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實現了電子口岸制卡業務由“企業跑腿”到“數據跑路”的跨越。企業只需線上提交申請, 2-3個工作日就可以收到免費郵寄的電子口岸卡,切實增強企業獲得感。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青島海關轄區服務平臺已註冊用戶2.4萬餘個,查詢950餘萬次,累計辦理業務9萬多筆,爲企業節約資金3000多萬。

此外,海關利用艙單變更無紙化系統實現了貨物艙單更改、分票等業務網上辦理,企業僅需在辦公室“一鍵操作”便可完成,單票耗時從90分鐘直降到5分鐘,爲企業節省成本費用100元每票。僅以黃島海關業務量測算,全年至少爲企業節省600萬元。

基於“互聯網+海關”開發的智慧監管個性化服務項目,正是以海關作業環節的優化、無紙化的便捷操作,讓企業感受到了海關改革的溫度,企業普遍反映更加省事省心省時省錢,真正從中受益。

科技創新提升“科技興關”力度

近日,青島海關技術中心爲一批進口貨物出具了鑑定報告,報告顯示,海關此前查獲貨物爲皮革邊角料,屬於禁止進口固體廢物。這批貨物由青島某貿易公司申報進口,共計62噸。

爲進出口貨物實施化驗鑑定,是青島海關實驗室的職責之一。此外,實驗室還要負責對進出口商品、進出境動植物及其產品、進出口食品、出入境人員、運輸工具和包裝物實施檢驗、檢測、檢疫和歸類鑑定。2018年,青島海關牽頭組建“進口固體廢物屬性鑑定實驗室聯盟”,今年一季度已完成81批次的固體廢物鑑定任務,爲打擊“洋垃圾”走私入境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是青島海關紮實推進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青島海關科技發展歷史悠久,實力不凡。據《山東省志·海關志》記載,早在1978年,青島海關就成立科技小組,完成“小件物品檢查儀”,投入使用後效果良好。1985年,青島海關接受海關總署在徵稅工作中應用微型計算機的軟件開發工作,開發完成了海關微機貨物徵稅處理系統。該系統開創了海關利用電子計算機打印稅單等有效單證的新模式,這也是海關係統第一個在全國推廣的計算機業務處理程序,打印了第一張國庫認可的有價稅單。

從研發小型儀器到實施智慧監管,從手工計徵關稅到計算機系統處理,科技在海關業務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青島海關的信息化技術能力、科研水平、實驗室檢測能力一直保持在全國海關前列。

以實驗室建設爲例,截至目前,青島海關共建有27個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6個實驗室獲得韓國食品醫藥品安全廳“國外公認檢測機構”資質,2個實驗室獲得印度尼西亞農業部“植物源性食品農產品檢測實驗室”資質,2個實驗室取得我國有機食品檢測機構資質,3個實驗室爲國家食品複驗機構,4個基準實驗室。累計具備檢測能力1760類,共35264項,年檢測業務量達12.6萬批次、55.5萬樣品、229.6萬項次,爲把守國門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018年以來,青島海關陸續開展智慧監管、智慧企管、智慧徵管等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對碼頭全物流鏈的自動化監管,實現了實貨監管主要作業環節無紙化率100%,集裝箱查驗、艙單變更、施驗封等環節作業時間減少30%;通過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企業智能“畫像”及差別化處置,現場稽覈查次數減少50%;對關鍵關稅業務指標、異地納稅情況實現自動提取、全景數據展示,提供決策支持。

下一步,該關將突出重點加快推進科技興關,在加強黨對關區科技工作全面領導上下功夫,在推動重大決策部署落實上下功夫,在行政執法、刑事執法、技術執法三支執法力量協同上下功夫,在提升科技供給能力上下功夫,在管用好用實用上下功夫,在科技創新力量集成上下功夫。“全面實施‘科技興關’戰略,標誌着海關科技工作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青島海關黨組書記、關長韓森表示,該關將堅持講求科學、勇於創新、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全力推進“科技興關”,奮力建設“一流強關”,爲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海關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城市信報記者 丁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