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干时代的人,活的很呆板。

皇帝通过种种手段,将中央集权玩到了极致,朝廷大臣无不战战兢兢唯唯诺诺,以自称奴才为荣,黎民百姓更是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句。这一被后世史学家称为“盛世”的时代,其实是在政治斗争和文字狱的高压下,强行粉饰出来的。

沉闷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戴着枷锁跳舞,黎民百姓很苦逼,皇帝也很累,而跟在皇帝鞍前马后效劳的奴才,更是个个都像小脚媳妇,生怕一言一行不慎,万劫不复。

在这种情形中成长起来的汉臣张廷玉,就是这样一个闺中人,信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做人做官宗旨,在康熙,雍正两朝,深得皇帝信任,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亲切地被观众称为“康熙的贴心小棉袄”。

张廷玉聪明绝顶,又谨言慎行,能够看到皇家的许多内幕,却从来不轻易发表意见,只在适当的时间,对强势的康熙和雍正提出合理化建议。所以张廷玉的功绩,不像年羹尧或者隆科多那样尽人皆知,许多时候只有皇帝心里有数,而他自己则不敢居功。

这样的风格,让两代皇帝很受用。而张廷玉也自以为深得做官精髓,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 一直能够荣耀下去。

雍正八年六月,为了表彰张廷玉对两代皇帝的精心辅佐,雍正皇帝下旨,恩准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太庙。这个荣耀是清朝所有汉臣中独一无二的,连先前的范文程洪承畴,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都没有享受到。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这个配享太庙的待遇,差点让政坛常青树张廷玉死无葬身之地。

雍正驾崩后,张廷玉的处境马上就不妙了。新上任的乾隆皇帝,对这位老臣并不感冒,在工作中,屡次给张廷玉穿小鞋。

张廷玉何等聪明?虽然年老,但头脑照常灵光,在发现新皇帝越来越多的冷眼之后,决定以年老体弱的名义,上表请辞。

不久之前,张廷玉的老同事马齐辞职的时候,乾隆很爽快地便答应了。可轮到张廷玉,乾隆却打起了哈哈:先帝给你配享太庙那么大的恩惠,你不应该再给皇家多当几年奴才吗?

皇帝打的哈哈也是圣旨,张廷玉不敢违拗。可是明明他已经失去了乾隆的宠幸,工作越干越不顺心,只好再次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辞职信,上表乾隆。

这次乾隆倒是批的痛快,可是批完之后就没了下文。张廷玉深怕这位年轻皇帝忘了老皇帝给他配享太庙的承诺,就提醒皇帝,还想让皇帝给他写个凭证。

乾隆耐着性子写好了圣旨,下给张廷玉,然后就等着张廷玉来谢恩。

可谨慎了一辈子的张廷玉,此时却乱了方寸,只派儿子前来给乾隆谢恩,于是乾隆怒了,命令张廷玉第二天亲自来。

内阁的汪由敦给老张送来了小道消息,不料乱了方寸的张廷玉,成了个糊涂人,连夜就进宫向皇帝请罪------这等于是把汪由敦出卖了,而乾隆也因为内阁走漏消息更加生气,不仅罢了汪由敦的官,还直接将张廷玉剥夺所有官爵,顺便把配享太庙的待遇也给剥夺了。

三朝名相张廷玉,以庶民身份,落魄回乡。

这还不算完,乾隆追着张廷玉不依不饶,借着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筌一案,牵连老张,勒令张廷玉上缴三朝以来新老皇帝赐给他的一应物品。

就这样,乾隆还是不甘心,一定要置张廷玉于死地。他派出亲信德保,去张廷玉老家巡视,名义上是整理张廷玉的墨宝,其实就是要从张廷玉文稿中,搜集相关罪证,搞一个文字狱。

许多人都觉得张廷玉完蛋了。久在朝中,张廷玉了解很多宫闺秘闻,又被乾隆屡屡打压,回到老家,张廷玉写写回忆录,把这些事记录下来,甚或在其中发发牢骚,不奇怪吧?

只要沾着毁谤皇家,心存悖逆的边,张廷玉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严格的查察,有几个人可以幸免?

乾隆也正是吃准了这一点,觉得张廷玉肯定过不了这一关。

然而张廷玉到底是张廷玉,他回家后写了不少书信,都被德保搜集在案,一字一句抠,抠到最后,居然没有抠出一个问题来。书信中没有悖逆之言,宫廷秘闻,也没有涉及任何政事。

这就厉害了,连钦差大臣德保,都被张大人的忠心感动了,回到乾隆身边,不住地给张廷玉说好话。乾隆听完德保的汇报,觉得一记猛拳打在棉花上,叹息一声,这才再也不找老张的麻烦了。

张廷玉享年84岁,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年。他死的时候,以为功名富贵皆成空,可乾隆却是一副老猫玩弄小鸟的态度,玩够了,又把配享太庙的待遇赏还给了张廷玉。

总结张廷玉的晚年坎坷,五个字可以说明--------机深祸也深。他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智商在大部分朝臣之上,站在权力的顶端。他知道权力是把双刃剑,亲眼目睹无数人被绞杀,却身处局中,不能看清自己。

老来成精,机关算尽,不料却成了乾隆皇帝的眼中钉-------你这么聪明,算计我怎么办?想想电视剧中,雍正即位那晚见到邬先生,那阴森森的眼神,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

成也聪明,败也聪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