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質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銅儲量爲7.20億噸,其中智利爲銅儲量最大的國家(2.1億噸)。目前全球約有一半的銅礦山服務時間超過50年,面臨礦齡過長的問題。自1990年開始,全球銅礦山平均品位已經由1.6%降至1%,其中智利銅礦整體品位下滑情況突出,大型礦山Escondida、ElTeniente和Los Bronces近三年銅礦品位以平均每年減少0.02%—0.04%的速度變化。銅礦品位的下滑制約了全球銅精礦供給增長,加大了控制開採成本的難度並增加了選礦成本。

  A銅礦資源豐富

  智利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開採銅和出口銅最多的國家,在世界銅產業鏈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15年,智利礦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9%,2006—2015年智利礦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比例爲14.3%。2017年,智利生產銅精礦約550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8%。智利國家銅業委員會(Cochilco)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智利銅礦產量爲140萬噸,較去年同期的120萬噸增長18.9%。

  按產能計算,世界排名前十的銅礦山中,有5座在智利,其中Escondida銅礦年產能120萬噸,約佔世界總產能的5%—7%。

  智利的銅礦主要沿太平洋東岸分佈,這裏由於南極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的碰撞,形成了一條斑岩銅礦化帶。銅礦化帶相當於智利領土長度的1/2,沿南北綿延2000多公里,北起安第斯山脈,向南延伸到中部聖地亞哥以南的海岸山脈,再向東延伸接近阿根廷邊界。共有大、中、小型礦牀400多個,包括10多個大型礦牀,其中比較著名的銅礦有Chuquicamata銅礦(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銅礦)、El Teniente銅礦(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銅礦)和Escondida銅礦(世界上產能最大的銅礦)。

  

  

  智利的很多銅礦資源在19世紀就已經被世人發現,但是早期的開採量卻有限。主要是因爲當時智利的銅礦資本投入有限,而且缺乏有效的開採組織管理模式。同時智利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水資源的短缺也制約其採礦業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着加工技術不斷更新、經濟改革和投資吸引力增加,智利的銅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爲其支柱產業,智利也連續多年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產銅國,經濟水平躍居拉丁美洲地區前列。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智利年均銅產量從200餘萬噸增加至500餘萬噸,2017年,智利人均GDP爲15000美元左右,爲拉丁美洲地區最高;銅的出口額佔智利總出口額的50%,頂峯時期佔比爲80%。

  

  B銅礦品位下降而開採成本上升

  智利銅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其所擁有的規模巨大且數量衆多的銅礦,但近年來智利的銅礦卻飽受品位下降的“煩惱”。

  

  進入21世紀,智利銅礦品位下降超過50%,平均年複合下跌4%。

  

  根據Cochilco的數據,2017年,智利銅礦品位平均爲0.65%,預計到2020年,將下降到0.57%。其中露天開採的硫化礦礦山(選礦廠處理)品位從2005年的1.11%下降到了2016年的0.81%,以年複合增長率2.6%的速度逐年下降;而氧化礦礦山(堆浸法處理)的品位從2005年的0.7%下降到了0.6%,以年複合增長率1.2%的速度逐年下降。硫化礦品位比氧化礦品位下降速度更快。

  在世界範圍內,由於其他地區高品位氧化礦的發現和開採(比如在剛果等地區),氧化礦的品位其實在2013年前呈現上升趨勢,之後慢慢下降,所以整個智利的氧化礦品位與世界氧化礦平均品位差距比較大。

  

  按照這個趨勢計算,相同成本下,智利現在產出的銅精礦比21世紀初要少了一半,而到2020年左右,這個產出還要下降近10%。

  

  自2005年以來,智利銅礦的生產、支出都在不斷攀升。到了2012年,主要礦業公司開始採取措施控制成本,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由於品位下降的原因,智利的礦山開採成本仍然略高於世界其他地區,並且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注:C1包含貨物到港之前所有成本

  在礦山品位下降的情況下,單位礦石能獲得的金屬銅的體量減少,使得礦企加大了人力、消耗品以及其他生產費用的投入,這使得自2000年至2016年,智利的銅礦C1成本從44.5美元/磅增加到134.3美元/磅,增加了200%。其中人力成本增長最多,增加了35.1美元/磅。除了待攤銷成本與信用成本略有下降以外,消耗品、加工費和服務費等與礦山品位相關的費用均有顯著增長。

  近年來世界主要銅礦企業都面臨成本上升的問題並且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但是智利由於銅礦品位下降比較多,以及應對方案相對遲緩,其銅礦企業在這方面與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明顯。由於礦山的品位下降是不可逆的,如何在這個局面下控制成本的增長,同時維持銅礦產量成爲智利礦山急需解決的問題。

  C“銅礦王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爲了應對這種局面,一部分露天礦場出於成本的考慮,開始轉向地下開採。如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銅礦Chuquicamata,在近年開始從露天銅礦轉向地下銅礦。Chuquicamata所屬的智利國有銅業公司稱,通過由地上銅礦轉爲地下銅礦,Chuquicamata的生產成本有望降低50%,成爲智利生產成本最低的銅礦之一。

  通過從地上銅礦轉爲地下銅礦,Chuquicamata將它的生產方式轉化成了崩落採礦法。這是一種在回採過程中,不分礦房礦柱,隨回採工作面推進,以強制或自然崩落的圍巖充填採空區,實現採場地壓管理的採礦法。其特徵在於運輸巷道和塹溝巷道,通過切割槽連通環形運輸巷道和裝礦巷道,簡化了採場結構,實現了一巷道多種用途,減少了採掘工作量,降低了採礦成本。通過採用這種方法,Chuquicamata大幅減少了生產成本。

  但是這種方法也伴有弊端。由於地心重力和岩層壓迫的影響,採用崩落採礦法的礦井中的礦石相對比較脆弱,導致比較容易發生岩層突裂的情況,潛在的礦難事故風險上升了。

  與此同時,採用崩落採礦法之後,原來很多需要人工操作的採礦流程大大減少了對人力的需求。雖然對於節約成本來講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現有的勞工來說,開始面臨被裁員的壓力。而這也是近期以Chuquicamata爲代表的智利一部分銅礦出現罷工潮的原因。

  在Chuquicamata銅礦的6個工會中,有4個工會投票贊成罷工,聲稱該公司對該礦的改造計劃“是一項耗資390億美元用於更新其老化礦藏的10年計劃的關鍵一環——未能解決近5664名礦工的擔憂”。

  類似的地上礦場轉向地下礦場以謀求更低成本的例子不只出現在智利,近些年也出現在世界其他大型銅礦中。比如位於印尼的世界第二大銅礦Grasberg和位於蒙古的Oyu Tolgoi銅礦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除了成本之外,另一部分銅礦爲了在品位下降的情況下,維持原有產量,選擇了提高資本支出來加大生產投入。比如Escondida銅礦 在2015年花費了43億美元建設了一座55Mtpa的選礦廠,在2017年花費了34億美元構建了一個脫鹽裝置和供水系統,還有花費2億美元維護Los Colorados的選礦廠。通過增加目前的資本投入,Escondida試圖在品位下降的情況下,維持目前的產量水平。

  除此之外,隨着智利銅礦品位的下降,爲了保證整個銅礦產量的水準,在前些年智利又開發了一些新的低品位的銅礦。由於這些銅礦的品位本身就很低,整個智利的平均銅礦品位就又被拉低了。在2014年至2016年新開採的銅礦中,只有MMG公司的Las Bambas的銅礦品位接近0.9%,其餘銅礦的品位皆小於或等於0.6%, 品位都比較低。2016年,智利的銅礦平均品位仍然爲0.65%,新銅礦的品位顯然又拉低了平均品位。

  

  

  圖爲世界主要產銅國的銅礦品位對比(2017年)

  雖然針對不同的情況,智利的銅礦企業採取了不同的辦法來應對品位下降所帶來的影響,但是整個銅礦品位下降的趨勢是不可逆的,同時它對產量所帶來的影響也比較大。而與之相比,國際上其他新興產銅大國的銅礦品位相對智利的銅礦品位更高,在未來的銅礦供應中,將對智利的“銅礦王國”的地位產生衝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