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乐清女孩打滴滴顺风车遇害。事发当天,女孩是去永嘉参加同学的生日会,妈妈看着她上了顺风车……

嫌疑人在途中将车开上一条山路,后来将女孩捆绑后,索要金钱,因为信号不好无法转账,又将车开回一段,收到9000多元转账后,再次将车开走实施侵害,最后抛至悬崖……

乐清受害女孩的微博,目前已注销。她生前一共发布了217条微博,关注了336个用户。遇害两天还在更新点赞。她曾经发帖说“觉得女孩子真的太幸福了,抬不动行李就有小哥哥帮忙”。女孩家境不错,深受父母宠爱。

事发后,虎扑上一则自称是前滴滴员工发布的帖子重新引起了关注。

帖主声爆料称:Uber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信任,客服拥有非常大的自主权;滴滴的文化则是压榨,压榨员工压榨司机,一心逐利。客服遇到问题只能上报,处置权力有限……

从帖子内容看,Uber是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公司,但事情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

救世主并非穿戴整齐在等着我们……

Uber也有大平台之恶

搜索国外的主流媒体会发现,对Uber的指责比比皆是。

此前,美国圣地亚哥一名女子醉酒后遭到uber司机性侵,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该司机大卫·桑切斯并非冲动作案,他强奸妇女和虐待青少年的案底,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年前......

这位大卫·桑切斯并非“独苗”,根据CNN2018年4月发布的调查报告,他只是全美103名涉事uber司机中的一员而已。

CNN撰文称:过去4年中,全美因涉嫌性侵乘客而被通缉、逮捕或起诉的uber司机中,有31人已被定罪,尚有数十起刑事和民事案件仍在审理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的来源并非Uber公司,而是CNN记者从全美20个主要城市警方发布的案情报告和联邦法院的记录文件中“扒出来的”,Uber公司一直拒绝提供任何有关司机涉嫌性侵的数据。

一些州的司机还告诉CNN记者,他们在正式注册为Uber平台的司机之后,并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杜绝性骚扰培训”,直到2016年12月,Uber公司才在司机守则中将“不允许司机和乘客发生性接触”作为条款列出。

更早一些,2014年,美国旧金山发生了一起Uber司机撞死6岁华裔女童案件。事发后,Uber公司给出的回应是:“肇事司机不是本公司的正式雇员,只是一位第三方‘长期临时工’,我们不认为需要对此承担任何责任。”

但根据经济学家James A. Parrott和Michael Reich发布的一项数据:在Uber美国最大的市场——纽约市,有三分之二的Uber司机是全职开车,80%的Uber司机买车就是为了开Uber——和滴滴的情况十分相似。

这意味着:一方面,这些网约车平台“雇佣”大量司机为其效力,另一方面,却又千方百计回避作为“雇主”应当承担的责任……

类似的现象不仅发生在这一行业。

互联网平台的童话终结了……

今年初,扎克伯格的Facebook因“剑桥分析”泄露隐私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其股价一度大跌。汹涌的民意将#删除Facebook#推上了推特热门话题。

很多名人都站出来抵制Facebook,但半年下来,Facebook的用户数并没有明显下滑。

和Uber坚称自己是科技公司类似,扎克伯格也一再表示Facebook不是媒体公司,似乎只需要通过对公司性质的“澄清”,就可以规避一切责任似的。

“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们只不过提供了一个工具”日渐成为一种说辞,潜台词是:我们无需为平台上鱼龙混杂的信息负责。

再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只负责挣钱,不想要承担那些麻烦的责任。

但这一切代价终要有人承担——正是你我这些用户。

几年前,关于这些互联网平台,还流行着很多浪漫的科技神话和童话。但当它们长成了庞然大物后,人们会发现,神话属于投资人和创始人,童话是不存在的,一地鸡毛乃至伤害,则由整个社会来埋单。

从救世主到作恶者,不过两三年……

回到此次乐清女孩顺风车遇害事件,滴滴最新的回应包括:

1,自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

2,客服体系继续整改升级。

在声明中,滴滴称“很抱歉顺风车不得不暂时下线”,也透露了它不愿意放弃顺风车的意图。

事实上,3个月前,郑州“空姐顺风车遇害事件”后,滴滴就曾将顺风车业务暂停一周,进行“全面整改”。

网民的“愤怒作品”

在整改期内再次犯事,让人不禁怀疑:人命推动的整改何时才是真正的“全面”?

在上次事件中,人们就发现:顺风车业务在滴滴中的占比不过5%,利润也不高。但滴滴看重的是顺风车业务延伸出来的社交价值。

2015年9月,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曾在媒体上声称顺风车“非常sexy的场景,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她和客服副总裁黄金红在此次事件中被去职,竟是滴滴高管首次因为安全事件承责。

此外,顺风车作为有公益属性的业务,政策面上较为宽松,吸引更多司机入驻,对于滴滴公司的估值,和阻击对手弯道超车,都意义重大。

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顺风车平台,比如美国的Waze,明确约定这项业务是不盈利的,而且车主每天只能有两个行程:去程和回程。并且对车主身份有着严格的准入和验证制度。

这种极低的拼车价格和制度设计,就很难吸引“黑车司机”进入。

滴滴的客服问题,同样在多次事件中都有曝光。但应该看到,这个问题并非滴滴独有。越是大公司的客服,越是容易陷入流程看似严谨,却推诿不作为的通病。客服问题,不过是垄断的傲慢和官僚作风的投射。

比如此次滴滴的声明里,对客服未能及时提供司机信息仍在辩解。而Uber虽然也屡有前科,但开发了一键呼叫911功能,可以立刻和最近的911调度员共享其位置,并且不会让司机知道。

一键呼叫911的功能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类似的技术潜能,不该屡屡被逐利的欲望和人的短板所限制。

乐清女孩遇害后,其家属质问滴滴公司的代表说:

大家都是有父母有子女的,你们摸着自己的良心,不要光顾着赚钱,而忽视了社会的影响。你们公司这样一件事情的出现,会引起社会多少的不安,你们现在不是说过来道歉的事情,我觉得更多的是你们怎么去管理这个公司。

滴滴从获得广泛支持,到屡屡犯错,不过两三年时间。当年,面对出租车的垄断问题,和黑车的泛滥,它是问题的解决者,是创新先锋……而当它一次次让人失望,我们要指望另一个救世主来解救吗?

有人声称要卸载滴滴,用脚投票,其实只有象征意义,因为在它绝对的垄断之下,你几乎没有什么选项。指望逐利者的自我良心发现是不可靠的。

权力失去制约会导致恶,缺乏竞争的垄断同样会助长恶。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里,都会十分警惕垄断的现象,会重视监管之责,对涉及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案件,也会予以特别的重罚,相关企业因此破产的案例并不鲜见。

如果没有这些制约,如果我们不破除寻找救世主的心态,如果我们不能对大平台保持警惕,如果我们为了方便一再地将自己的隐私和权利让渡出去……那么,这样的土壤,就依然会长出一波又一波的滴滴——不断地从救世主变成作恶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NN investigation: 103 Uber drivers accused of sexual assault or abuse

The Guardian: Uber sued by family of six-year-old killed in San Francisco crash

Dara Khosrowshahi: Getting serious about safety

方可成:从Facebook到滴滴出行:平台的黑化

编辑整理:Holly、罗米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WeLens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体、重逢岛视频、沙龙等业务,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