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悟空问答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人问春联上的这个古文字是什么字?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很显然,即便不认识古文字,估一下也大致能猜到,这很有可能是一个「福」字。

我也看到了一些答主的回答,他们都非常自信的认为这是甲骨文的「福」字: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并引用了甲骨文的图片证明: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另一位答主引用了书法字典也认为是「福」字,我查了一下,这位答主引用的是的《书法大字典》,第1464页(商务印书馆版本):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但这完全是错误的,这不是甲骨文的「福」,这个编书法字典的人搞错了,很多书法家没有古文字学的学术训练,也就跟着以讹传讹,错上加错。

首先,殷商甲骨文没有「福」字,「福」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引自:李学勤,《字源》(2012,天津古籍出版社),页5

那《书法大字典》和其他两位答主引用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呢?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书法大字典》页1464

其实,这个跟古文字「福」很像的字,其实是一个很冷僻的字:祼,读为【guan4】。

(一定要注意,这个字不是「赤裸」的「裸」,「赤裸」的「裸」:从「衣」从「果」,「祼」从「示」从「果」。)

这个甲骨文如果隶定为楷书的话,字形应该是: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祼」就是这个字的后起形声字: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后起形声字」也就是将「象形汉字」进行形声化改造,看起来是繁化,但其实是简化。

因为相对于整个汉字系统来说,减少了基本字符,形声兼备,便于理解记忆。一种文字的基础字符相对来说越少越好,越便于学习。(注意:这只是一种「相对」说法,比如二进制只有0和1,但肯定不适合做文字)

不知道这个意思是否好懂?

我举个例子:古文字「闻」就是一个象形字,全字象「人手附耳谛听」之形,后来,改造为一个从「门」从「耳」的形声字。「门、耳」是已经存在常见基础字符。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古文字「闻」的形声化改造

「福」的金文确实跟甲骨文「祼」有点像,但绝对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

区别在「祼」有「一双手」,而「福」是没有的,「祼」全字像「一双手抱着打开盖子的坛子倒酒」之形,加「示」部表意: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祼」的造字意图

「双手」的符号在很多古文字中表示人的动作,在古文字学中称为「动符」。

而「福」的金文的右半部分「畐(畗)」,就是「一只坛子」,但没有表示「坛子开口」的笔画,也没有表示「倒酒」动作的「双手」: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畐」(畗)的古文字: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畐」(畗)字许慎的解释是:

《说文》:「畗,满也。从高省,象高厚之形。凡畗之属皆从畗。读若伏。」

许慎解释构形不大正确,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丛》释读为:字象长颈鼓腹圜底之器。「畐为盛器,充盈于中,因以象征丰满」。

也就是说:「畐(畗)」象形「一只装满东西的坛子」,会意「丰满、富余」。

在甲骨文中,「祼」这个字非常常见。

甲骨文「祼」有多种形体:「一只手、两只手、无手」都有,但「坛子开口」的笔画一定是有的,有些笔画跟甲骨文中表示酒器「升、斗」一样。或者有表示「酒倒出、外溢」的笔画。

下面只是我引用《甲骨文字编》中「祼」的一部分字形,文字编号为1316——1318: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其他的形体: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引自:李宗焜,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2012),册中,页397-400

复旦大学《新甲骨文字编》中「祼」字字形: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引自:刘钊等,新甲骨文编(2009,福建人出版社),页9-10

「祼」的金文则更清楚的表示「坛子开口」的象形: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引自:【小学堂】网站

那「祼」是啥意思呢?

其实从「祼」的古文字象形符号,我们就能猜出一个大概,就是一种用酒祭祀的仪式,甲金文表示一种「祭名」。

「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二者能够互证互参这一点:

《尚书.洛诰》:「王入太室祼」。

孔颖达《疏》:「祼者,灌也。王以圭瓒酌郁鬯之酒以献尸,尸受祭而灌于地,因奠不饮谓之祼。」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2570

甲骨文和金文中正是用「祼」这个字表示「祼祭」。

  • 甲骨文如:

《甲骨文合集13619》:癸子(巳)卜,㱿鼎(贞):子渔疒(疾)目,祼告于父乙。

「子渔」就是武丁的儿子,他患上眼病,用「祼祭」祭祀先王父乙,求自己眼病好起来。「父乙」就是商王「小乙」,是武丁的爸爸,也就是子渔的爷爷。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甲骨文合集13619》

  • 金文如:

《毛公鼎》有「赐汝秬鬯一卣,祼圭瓒宝」之句: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祼圭瓒宝」就是上文引《尚书》、《考工记》中所说到「祼祭」中用到的一些礼器。而「秬鬯」就是殷周时代的一种用谷物香草酒,用于祭祀、赏赐。

古代象征最高赏赐的「九锡(赐)」其中就有「秬鬯」,

九锡: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铗钺、柜鬯

「九锡」制度确实源自周礼,西周金文中经常记载周王用这些礼物赏赐王侯大臣。但汉代王莽、曹操以后,臣子受「九锡」之礼,就成了预备要「篡权」的节奏了。

前面说了,「福」始见于西周金文,数千年来,这个字的用法没有什么变化:

金文例句如西周《士父钟》:多福无疆: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殷周金文集成145》

结论:

引证了这么多证据,就是为了将结论做得无懈可击:很多人误将甲骨文「祼」当做了「福」字的甲骨文,并且写在春联上。

「祼」和「福」的古文字的确有些相近,但完全能区别,最主要的区别:

  • 「祼」的古文字像「双手捧坛倒酒祭祀」之形。
  • 「福」没有「手(又)」部符号,「福」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畐」可表音也可表意。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这个小错误流传非常广,书法家、画家、商品。。等等很多都这样写。随便引用几个: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写错的甲骨文「福」

以汉字为载体的「贴春联」习俗,跟西方「圣诞树」一样,是中国新年:春节最具标志性的事物。

春联中的「福」字是如此频繁多见,这些年甚至流行全球!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福」跟「德、气」一样,没有完全对应的英文能准确翻译

汉字「福」的古文字异体众多,甚至能搜罗出几十上百种写法: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集齐不同写法的「百福图」

而甲骨文因其古朴、生动、劲峭的独特美感,成为很多书法家的「宠儿」:

文字「谣谣零」:广泛流传的甲骨文「福」字春联,其实都写错了!

但是,如果要以甲骨文写「福」字,千万不能写成有「双手捧尊倒酒」的字形。我们中国人自己最独特的文化标志都搞错了,情可以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