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民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将“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作为重要课题,广泛开展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为中医药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期“团结沙龙”聚焦中医史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特约请专家学者,从中医史的角度纵论畅谈,内容涵盖了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医药文献等领域,以期对中医药事业的承传有所裨益。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刘鹏:

中央国医馆及其整理的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

【团结沙龙·中医篇】刘鹏:中央国医馆及其整理的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

刘鹏

【团结沙龙·中医篇】刘鹏:中央国医馆及其整理的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

1929年,抗议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的晋京请愿代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日盛,中医界也开始组团体、办医院、兴教育、创期刊。近代中医的这些举措,与其说是中医业界的自身需要,不如说是在传统文化饱受非议和批判的时代背景下,为应对西医在知识层面的冲击和国家几欲“废止中医”的政策,所作出的团结抗争。

【团结沙龙·中医篇】刘鹏:中央国医馆及其整理的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央国医馆,正是中医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而成立的。1929年前后,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曾提议组织中医馆。1930年,胡汉民、王宠惠等人再次提议,并于是年11月19日在南京召开发起会,推选陈郁、焦易堂等7人为筹备委员。1931年5月3日,中央国医馆正式成立,馆长为焦易堂,陈郁、施今墨为副馆长,理事长为陈立夫,代理事长为彭养光。很显然,中央国医馆的“高层”以政府官员为主,时人对其也有所批评,称其徒博虚名、挣持门面,馆长焦易堂亦非医者。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组织架构,以及让人捉摸不透的中央国医馆的性质,为此,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曾专函各省市党部,作出明确说明,称中央国医馆是在行政院备案,是政府为研究改良国医国药而设的学术团体组织。

中央国医馆设有秘书处、医学处、药学处和推行处等机构,除了谋划该馆本身的建设外,对外积极谋求分支馆之设立。截至1936年,5年的时间已设立分馆19处,各县市支馆34处,教学机关16处,医药团体31处,诊疗组25处。中央国医馆成立后,为中医的行业建设和学术发展做了许多努力,工作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宽泛。诸如去函各省政府调查秘传古方,责成教育部将中医教育列入学制系统,出版著述,设立研究生班,审查各地医校所送教科讲义,国医学校学生毕业证书备案及加盖印章,鉴定医疗事故等等。1937年,中央国医馆还曾与振务委员会联合在南京老虎桥设立中医救护医院。

此外,中央国医馆尤重研究,聘请医药专家成立各种委员会,学术整理委员会便是其一。立馆之初便制定三期工作计划,即拟定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统一病名和编审教材。关于如何整理中医药学术,《中央国医馆组织章程》的第一条便是“以采用科学方式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其核心思想是,中医虽有疗效,但理论还不完善,有待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解释。由陆渊雷等人拟定的《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草案》,于1932年10月29日经学术整理委员会会议通过,后广泛征求意见。翌年5月2日,学术整理委员会将《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送行政院鉴核。《大纲》分为学术标准和分科大纲两部分。学术标准分为五条,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借助科学,阐释与证明中医理论确有精义和应用确有实效者,无实效而理论又不明者则删去;二是中医确有实效而当时科学所无者,则保存并发挥;三是西医学中确有实效而中医所无者,则采纳补充。分科大纲,采用近世科学方式对古代中医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和分类,将其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二大类。基础学科分为解剖生理学、卫生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处方学和医学史。应用学科分为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产科学附)、儿科学(痘疹科附)、眼科学、喉科学、齿科学、针灸科学、按摩科学、正骨科学(金镞科附)、花柳科学和法医科学。《大纲》所代表的近代中医学术范式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医学科建设和业界学术主流基本上是这个近代范式的延续和发展。

【团结沙龙·中医篇】刘鹏:中央国医馆及其整理的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

当前我们高度关注中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应该认真总结近代以来中医科学化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中医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作出新的思考,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医在与时俱进中不走样、不迷失。

【团结沙龙·中医篇】刘鹏:中央国医馆及其整理的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团结沙龙·中医篇】刘鹏:中央国医馆及其整理的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

作者_ 刘 鹏

本期编辑 _ 刘 越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