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佛山市顺德区虽自古水资源发达,孕育出丰饶的桑基鱼塘,但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也面临着粗放型污水排放与城市用水的持续增长导致水环境恶化、治水工作的步伐未能及时跟上社会期盼等问题,尤其是部分河涌水质不佳甚至发黑发臭、城市内涝等问题在降水多发的汛期更加突出,影响了城市品质提升,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源于此,顺德毅然决然地开启大规模治水行动,采取联围治理,集合全区之力,锚定“以水美城以水兴城”的治水目标,以“系统规划+科学统筹+兴水美城”的基层治水新模式,书写一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塑群众记忆中的水乡盛景的时代考卷,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品质空间。区镇村三级合力强化治水要素保障目标初定,变“九龙治水”为政出一门,集中全区优势资源为治水提供坚强保障,是顺德下的先手棋。在2021年12月,顺德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双总指挥的区以水兴城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整合水利、环保、城管执法等多方力量,抽调75名骨干精锐专职参与治水攻坚,在镇街也对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实现决策扁平化、运作高效化、人员专业化,集中力量办好大事。

基层是政策宣贯、动员群众的前沿。顺德在各村居专门设置了治水专员,有力打通了治水的“最后一公里”。至此,集统筹指挥的“中枢大脑”、落实执行的“神经末梢”于一体的区、镇、村三级联动治理格局逐渐形成。把民生支出放在“优先位”,顺德努力为治水提供有力资金保障。顺德创新资金筹措渠道,积极申报专项债,在佛山五区中率先走出投贷联动新模式,大力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另外,为强化对治水工程的监督管理,顺德还招选了集勘察、规划、设计、监理为一体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放眼全国实属罕见。潜心摸排为己“把脉”科技赋能狙击“病因”治水是涉及广、流程多、耗时长的系统工程,条分缕析的时序铺排至关重要。顺德通过总结过往治水经验,结合自身水文条件,确定了“四先四后”治水原则,一是先摸排后设计,全面摸清河岸违建、排污口分布、河涌淤积等情况及与周边水环境的联系,采取“截污控源、清淤疏浚、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的治理措施;二是先清岸后建设,先将河涌涉水违建拆除,后推进治水工程;三是先试点后推广,以试点联围工作经验总结后,为下阶段在全区铺开黑臭水体水环境综合治理积累经验;四是先治水后治城,在完成治理后,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谋求高质量发展。

底数不清则难以对症下药,先摸排后设计也是“四先四后”原则的第一位。在联围工程启动之前,顺德不急于求成,而是围绕“源、网、厂、河、城”五大维度,潜心一年全面准确摸清了试点联围、第二批联围395平方公里区域的水环境“家底”。“污水处理能力有多大缺口、某个片区需要新建多少管网......底数清晰了,我们怎么建工程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工程设计人员如是说。在摸排的过程中顺德建立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做到成果可视化,使管理部门能够快速、精准、全面地掌握水污染物排放动态,实现快速预警、精准溯源,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紧抓源头治理推进雨污分流没有建设的路由,工程就无从启动。针对部分违建占据河岸空间且导致群众近水不亲水的问题,顺德坚持清岸先行,通过清拆河道两岸违章建筑,清理周边堆放杂物,为治水设施建设提供空间,为打造公共亲水岸道创造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为做好“清岸行动”的政策宣讲和群众沟通工作,顺德区镇村三级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上门,宣讲治水和清岸的政策,广泛收集村民的改造需求。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充分,村民们逐渐也意识到清岸行动保护河岸环境、维护公共利益的意义,有的还带头自拆违建,对清岸行动给予配合、支持。其中,北滘镇通过实践逐渐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清岸“五步曲”和相关工作模式,即第一步“提前摸排”,提前掌握整治范围的河涌布局、河岸建筑和群众住户情况;第二步“落户宣传”,区、镇、村三级联动走访落户听民意、做宣传,经统计;第三步“文书执法”,对查实涉水违建的,发出《限期整改拆除通知书》;第四步“动员自拆”,以案释法劝导当事人自行拆除违章建筑;第五步“限期拆除”,对超过自行整改期限,且多次劝导仍未自拆的,由清岸执法组予以拆除整治。北滘将该“五步曲”逐步在全镇20个村居进行推广应用,形成了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

在统筹指挥下,顺德各村居也围绕攻坚清岸硬骨头任务因地制宜、各出妙招,如北滘黄龙村就在“五步曲”基础上确立了“先摸排后谋划,先设计再整治”的工作思路,拆建并重、拆绿衔接,坚持清岸与美岸双结合,将规划设计的构想带入各家各户,既深化落实治水方针政策,又切实解决部分民众的实际所需,情理结合。村民普遍由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逐步转变成全力支持配合,从“要我治水”到“我要治水”,政府、企业、乡贤、群众等各方力量纷纷加入清岸行动,2022年3月启动三丰河一河两岸提升工程(二期)时,已清拆建筑面积约4900平方米,清理岸线五边地约8400平方米,腾出美岸空间约13300平方米,整治河段长度约900米,为打造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水岸游线和艺术绿廊腾出黄金带。

据统计,顺德自2021年11月全面启动清岸行动以来,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5015宗,拆除面积240.13万平方米。除了河岸空间,治水的另一重要源头在于管网。顺德排水体制以合流制为主,且存在雨污管网混接的情况,导致雨天情况下,雨污水一起排入管网,超管道负荷,容易出现污水溢流排入河涌,影响河涌水质达标和污水处理厂运行质效。对此,顺德变末端截流为源头分流,通过建立污水、雨水两套排水管网,将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雨水则就地散排或就近排入河涌,实现“污水不入河、雨水不入厂”。在试点联围,顺德精准识别排水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实施主体责任,将2003年9月后建成但未按政策要求实施雨污分流的项目纳入督导区,其他区域划入实施区,督导区和实施区同步推进,强化政企联动合力治水,仅在2023年,便完成新建排水管网290.45公里、修复管网75.33公里和重大缺陷点340个、雨污分流改造41公里。系统发力转变治理思路治水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自身水系复杂、排水管网纵横交错的现状,顺德用时半年在剖析不足、学习成功案例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和专题论证,最终找到了实现水环境系统治理、精准治理、源头治理的“良方”——联围治理,并“先消黑、后提水质、再提污水厂浓度”的三步为一步。围绕治水目标的可达,顺德先后组织了30多场专题研讨会,结合顺德本土实际,总结出“挤外水、收污水、大分流、小截流”的治水技术路线。

联围是旧时河涌受洪潮影响形成的独立引水排水单元,顺德将涉及全区12个堤围的区域分为七大联围,将流域涉及的所有主支涌、上下游、左右岸大小河涌一并治理,实现从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系统治理、从底数不清到摸清家底、从技术路线不明到形成科学明确的技术路线。着眼以低成本试错,顺德选择面积范围相对较小、治水资金投入可控和城市增值回报更有期待的南顺联安围、群力围与石龙围为试点,探索联围治理实施路径。这两个试点联围在2022年9月正式动工,高峰期开工的工点已经达到200个,施工人员达到3800人,真正做到大兵团作战、一盘棋治水。策略既定,路径渐明。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推行以来,顺德更紧密结合省委部署,优先解决三线下地、内涝整治等群众关切问题。试点价值突显第二联围高点起步第二批联围充分吸收试点联围建设的初步经验并改进不足,以更好更稳的态势起步建设。联围范围将包括南顺第二联围、容桂水系和大良勒流水体三大工程,涉及北滘、乐从、容桂、大良、勒流多个镇街,加上已动工的试点联围,治理区域占全区面积近一半,覆盖70%的常住人口。主要治水内容包括河岸清拆、修复及新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水浸点整治、河涌清淤、黑臭水体整治、鱼塘尾水治理、工业废水剥离等项目,基本上实现污水全收集、不排入河涌,保障污水进厂浓度,确保河涌水质达标。

第二批联围项目完成后,可系统、精准、科学地解决中心城区的水环境问题,同时顺德也将根据群众急难愁盼对其他区域实施分类重点治理,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子项先行先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