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經叛道”的“臺二代”連泰瑞:

爲兩岸文創“搭座橋”

□ 潘 清

連泰瑞是位地地道道的“臺二代”。不過與其他子承父業的臺商相比,連泰瑞顯得有些“離經叛道”——把父親耗費心血打造的服裝商標“麥可將”,變成了兩岸文創界耳熟能詳的園區品牌。

作爲最早來大陸打拼的臺商之一,連父1992年就在上海閔行區七寶鎮投資建設麥可將服裝廠。伴隨上海商務成本提升,2009年“麥可將”工廠遷址江西,原廠房改成了用於出租的辦公樓,交給連泰瑞打理。

看着車來車往、塵土飛揚,年輕的連泰瑞不甘心守着老舊辦公樓、靠老一輩打下的江山舒服地過日子。

大陸產業升級,臺商也紛紛謀求轉型。“麥可將”和自己的未來在哪裏?從臺北酒廠轉型華山文創園的案例中得到啓示,連泰瑞將目光瞄準了在臺灣有傳統優勢、在大陸有良好前景的文創產業。2015年下半年,老廠區“變身”麥可將文創園。

在閔行區臺辦的幫助和支持下,幾年間“麥可將”陸續吸引40家兩岸文創企業入駐,分別處於草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且分佈於陶瓷、玻璃、皮革、木工、黏土、鐵藝等不同文創業態。在臺灣頗具知名度的“紙箱王”,也選擇在“麥可將”設立其大陸旗艦店。

“‘麥可將’當的不只是房東,更是附加值服務的提供者。”連泰瑞介紹,園區不僅爲企業提供運營辦法制定、管理團隊輸出、人才媒介輔導、廣告宣傳策劃等服務,更通過免費組團參展、舉辦文創市集等方式,助其拓展知名度和營銷通路。

連泰瑞涉足文創產業,恰好契合大陸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

“對早期來大陸創業的臺商而言,傳統產業已成‘紅海’,急需尋找持續發展的活水源泉。”上海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李政宏說,文創能與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提升產品和服務價值,這無疑也是大陸臺商轉型升級的重要選項。

作爲“海派文化”的發祥地,上海也將文創視爲重要支柱產業之一。2017年上海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逾3700億元,佔全市GDP比重超過12%。

去年12月上海出臺了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文創50條”。按照規劃,未來五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當地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15%左右,2030年達到18%左右。2035年,上海將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在連泰瑞看來,大陸包括上海加快發展文創產業需要大量人才。文創是臺灣的優勢產業,但目前面臨人才飽和、市場萎縮的狀況。“兩岸文創產業的互補效應,將吸引更多臺灣青年文創人才到大陸發展。”連泰瑞說,這爲自己和“麥可將”提供了機會。

連泰瑞做過調查,臺灣各大高校的文創相關科系每年可貢獻約1萬名畢業生,大陸文創產業的發展前景對他們有相當大吸引力。這兩年,連泰瑞赴多所臺灣高校宣傳,吸引學生到“麥可將”文創園實習。今年6月上海市臺資企業協會赴臺舉辦第二屆徵才博覽會,“麥可將”也攜50多個職位現身其中。

得益於產業集聚效應,麥可將文創園的出租率和租金水平穩步提高,開業僅一年多已略有盈餘。今年,麥可將文創園獲得了國臺辦授予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稱號。

越來越多臺灣文創業者將麥可將文創園視爲“試水”大陸市場的首站。同樣是“臺二代”的林敬準看好新生代舒緩職場壓力的需求,與父親一起創立製作微景觀盆栽的“一盞綠”,在麥可將文創園租下了一個經過改建的集裝箱,作爲展售實體店。

兩岸文創企業紛至沓來,面積有限的麥可將文創園已難以容納。眼下,連泰瑞正在閔行區臺辦協助下着手擴大園區規模。

“‘麥可將’是爲兩岸文創搭起的一座‘橋’。我希望未來這座橋能更寬、更通暢。”連泰瑞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