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1日,據今約3500年的稀有西周青銅器“虎鎣(yíng)”將在英國東南部肯特郡當地的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進行拍賣。據拍賣行介紹,這件藏品的估價高達12萬到20萬英鎊(約合110萬-180萬人民幣)。

國家文物局在得知這個消息後,通過多種渠道與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進行溝通,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精神與職業道德準則,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終止對上述文物的拍賣和宣傳活動。

然而,坎特伯雷拍賣行明確表示,拒絕撤拍上述文物。它給出的理由是,“英國沒有相關法律阻止我們合法地在英國拍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也只應用於在1970年之後從中國拿走的東西,因此它不具有強制將文物歸還中國的能力。”

“虎鎣”之前的擁有者——英國海軍上校哈利﹒劉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在和家人的信件中詳述了他參與洗劫圓明園獲得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過程,這些信函與文物一起被發現。Evans在信件中寫道:“我成功地獲得了幾個青銅器和琺琅花瓶。”除“虎鎣”之外,Evans還有兩件青銅藏品也將於此次被拍賣。

目前“鎣”類青銅器已知僅存世七件,除“虎鎣”和另一件“鎣”現身拍賣會現場,其餘五件均爲博物館收藏,實屬罕見。這件“虎鎣”因其器蓋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老虎在中國被看作動物之王和能防禦邪惡力量最強大的動物。

這個“鎣”到底是什麼?郭沫若在《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羣銘文匯釋•伯百父鎣》中提到:“鎣與罃同;以銅鑄之,故從金,以陶爲之,故從缶耳……今以此器按之,器不甚大,僅如今之中等茶壺,類盉而非盉,頸確長。則《說文》解爲‘備火長頸瓶’者,乃油壺耳。”郭沫若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開始的張家坡考古發掘中看到了一件帶銘文的“鎣”,這就是坎特伯雷拍賣行提及的“僅存世7件”的“伯百父鎣”。

衆所周知,圓明園是清朝規模最大的皇家林苑,擁有衆多文物和典籍收藏。圓明園究竟收藏了多少件文物呢?又有多少國寶流失了呢?

1860年8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以來,大量精美的圓明園文物多流散在國外,不計其數。從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國內外的各類圓明園文物至少有150萬件。其中以英、法、美三國收藏的數量最多、器物最精。

▲季良父盉 西周晚期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雖然文物流失國追討文物“回家”有相應的國際公約作爲法理依據,但對於已經流失海外很久的文物,特別是追討從圓明園流失的價值連城的文物,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在文物主權問題上,一直存在兩種爭議:

一種認爲文物是屬於全世界人類的財富,應該被存放在一個最有利於其保護的博物館,而不應該爲文物國籍爭論;

另一種視角則徹底否認了“最合適存放地”的說法,認爲文物身上承載着該民族的文化記憶,應當歸屬所屬國,而不應是飄零在世界各地的文化符號。

海外流失文物作爲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見證者,本身就承載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文明,而他們流落他鄉的命運更是那段屈辱歷史的真實寫照。無論如何,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非法出境的文物我們要永遠保留追索的權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