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領導人回答記者提問。全國工商聯主席高雲龍、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峯、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臺盟中央主席蘇輝(由左至右)向現場記者致意。 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2018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和僑聯界委員時強調,要堅定不移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揮多黨合作獨特優勢,要爲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建言獻策,廣泛凝心聚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經近69年的艱苦卓絕的建設和改革實踐,在此過程中終於探索出不同於他國的政黨制度,即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這一政黨制度土生土長在中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的前提是共產黨領導,其目標是團結合作,共融共贏。各民主黨派不是異己黨或反對黨,而是朋友黨或參政黨。這一政黨制度汲取了世界文明的成果,富有民主內涵。新型政黨制度尊重民主意願,貫徹民主決策議程。中國的大政方針不是某個政黨說了算,而是在憲法授權下共商共議國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一起就國家大事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衆志成城地謀劃中華民族的未來、同心同德地把國家的事情辦好。中國的新型政治制度避免了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造成的政治動盪,又避免了一黨獨斷、缺少民主導致的種種弊端。

衡量一個國家政治制度優劣與否的標尺是什麼?

首先在於理論與實踐的契合程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理論選擇根植於19世紀末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飽蘸血淚的近現代歷史,是救亡圖存、上下求索的廣大中國人民的自主選擇,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這種政治協商制度的實踐和探索中又實現了偉大的政治創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歷史與成就足以說明,這種政治制度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最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有效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中國各族各界的根本利益。

其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民主,又共和。各黨派爲國強民富而協商,其目標一致,彼此理解,一同溝通,達成共識,有效地避開了黨爭。

最後,中國選擇了一種科學的決策機制:協商民主。民主有兩種:一種是選舉民主,另一種是協商民主。中國人口衆多,決策需要效率,需要科學。政治協商尊崇制度,尊重程序,避開了黨派衆說紛紜所導致的社會撕裂。政治協商以天下爲公、兼容幷蓄、求同存異,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獨創,它生根於中國這塊土地,它得益於人類政治進步的成就,它超越了政黨輪替的窠臼,它改觀了全人類的視野,它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在政黨政治中的最新成就,它在世界政治實踐的發展中樹起了一座豐碑:新型政黨制度將爲人類構建民主和諧美好的政治社會生活增添中國方案。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