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知識》雜誌2018年5期的封面上,披露了一種類似於隱身戰鬥轟炸機的設計概念。這個設計概念一經發布到互聯網上,就引起熱烈的討論。國內各路專家解讀有很多,而國外的媒體解讀也不少。其中很有意思的主要有兩家,一家是美國的大衆機械網站,另一家則是俄羅斯衛星網。

美俄競相關注中國新轟炸機,分析煞有介事卻令人捧腹

航空知識刊登的概念圖來自作者“彩虹熊_白瑋”

大衆機械網的報道相對要保守一些。該網站指出,中國的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有兩種設計理念,其中一種是轟-20,採用類似於B-2和B-21轟炸機的飛翼結構,隱身性能強但速度較慢,只能進行亞音速飛行。另一種則叫做殲轟-XX,具備實施超音速飛行的能力,但隱身性能要差很多,主要採用高空突防的方式。

同大衆機械網站相比,俄羅斯媒體的報道則非常沒譜了,筆者見到的有中文版和英文版兩個版本。英文版直將《航空知識》雜誌的設想說成是西飛研製未來戰略轟炸機,即轟-20。該網站還進一步說,《航空知識》刊登此圖,意味着中國軍方已經批准該設計。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否正確,我們在後面的文章中會詳細闡述。

美俄競相關注中國新轟炸機,分析煞有介事卻令人捧腹

此次報道的隱身轟炸概念,是有原型可以追溯的,最早見於珠海航展。

美俄競相關注中國新轟炸機,分析煞有介事卻令人捧腹

採用飛翼結構的隱身戰略轟炸機,速度較慢,突防主要依靠隱身性能。

至於中文版,就更加離譜了。俄羅斯衛星網引用《俄羅斯報》的報道聲稱,中國的新型轟炸機從2008年開始就由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設計建造,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最多可攜帶10噸彈藥。而且該報道還指出,中國軍隊的所有現役飛機都是外國戰機,尤其是蘇聯戰機的克隆版。

俄羅斯衛星網長期張着嘴胡說八道其實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但這一次它“作”得過頭了。首先,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隸屬於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參與的產品包括運-10、ARJ21-700和C-919,主要是面向民航客機。該機構從來就沒有參與過轟炸機的研發,中國根本不會讓如此缺乏經驗的設計機構來頂缸如此重大的專項。

美俄競相關注中國新轟炸機,分析煞有介事卻令人捧腹

由於沒有公佈具體的尺寸,因此外界只能進行大致的猜測,但更多地認爲它是一種隱身殲擊轟炸機。

至於俄羅斯衛星網的第二個說法,筆者就要表示不服了。中國的殲-10戰鬥機難道不是自主研發?中國的殲-20戰鬥機比蘇-57戰鬥機還要早裝備部隊,這些都被它選擇性的無視。倒是俄羅斯,自冷戰結束以來一直喫着蘇聯的老本,各種修修補補改改,除了滿是問題的蘇-57之外,沒有新研製過任何脫離過冷戰時期設計思維的戰鬥機和轟炸機。俄媒的無知,簡直就是個笑話。

我們回到轟炸機的問題上來。《航空知識》雜誌發佈的設想圖來自制圖師“彩虹熊_白瑋”的作品,而該作品的淵源可以追溯至珠海航展上的一個模型。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該模型仍然處於概念階段,而且可能尚未拿到“戶口”。由於沒有具體尺寸數據,外界的一般猜測是,這是一種介乎與F-111戰鬥轟炸機和圖-22M轟炸機之間的飛機,坊間對其的代號稱謂爲殲轟-XX。

美俄競相關注中國新轟炸機,分析煞有介事卻令人捧腹

美國曾經在F-22戰鬥機的基礎上研究FB-22方案,但最終放棄。

美俄競相關注中國新轟炸機,分析煞有介事卻令人捧腹

新一代隱身轟炸機概念,在設計上同俄羅斯的圖-170有很多類似特徵,都採用背部進氣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型自問世到現在已經過去多年,仍然沒有實機問世。另一方面,展出該模型的機構在四代隱身機的研發能力方面,並非最強。而參照國外的思路,美國是在F-22戰鬥機研製成功之後纔對FB-22項目實施評估。因此筆者認爲,中國空軍即便是想要獲得隱身殲擊轟炸機,那也很有可能是基於更成熟的殲-20實施改進,這樣風險要小很多。而且根據楊偉院士前段時間接受採訪時透露的消息,殲-20戰鬥機將朝着系列化的方向發展,也代表了該型飛機發展戰轟型的可能性。

至於戰略轟炸機,目前典型的突防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類似於圖-160這樣的高空高速;第二種則採用低空突防方式;第三種就是類似於B-2戰略轟炸機的飛翼形設計,強化隱身突防能力。雖然國產戰略轟炸機尚未露面,但鑑於現代防空系統越來越厲害,它採用第三種突防方式的可能性最大。

美俄競相關注中國新轟炸機,分析煞有介事卻令人捧腹

殲-20戰鬥機有很大的潛力,在更改設計後用於執行對地打擊任務也未嘗不可。

不過也應當注意的是,美國雖然進行過研製FB-22戰鬥轟炸機的嘗試,但在2006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就將該項目取消。在這個任務領域,美國的方式是使F-22戰鬥機具備搭載小直徑炸彈的能力,並研製對地/對海能力更強的F-35戰鬥機。我們是不是會在殲-20之後繼續進行戰鬥轟炸機的研製,目前還不好說。但需要注意的是,鑑於殲-20戰鬥機的彈艙尺寸,讓它執行對地打擊任務,也許並不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