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腐敗無能,海、陸兩軍精銳敗光,日軍兵逼京師,戰火燃進中國。舊式的八旗兵和綠營軍戰鬥力慘不忍睹,救國於危難已經完全不能,於是編練新軍迫在眉睫。此時,光緒朝廷朝野大譁,遍尋編練新式軍隊的策略。

甲午戰爭

九月二十五日,即日軍入侵中國的前一天,清廷緊急召見李鴻章的軍事顧問、時任北洋海軍總查的原德國陸軍上尉漢納根入京,諮詢軍事。漢納根呈《練兵節略》,建議招募十萬名新軍,聘請兩千員西方將佐督率,併購買十萬件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加上餉銀共需四千餘萬兩。

戰爭依然在持續,此時的清廷既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建立這樣一支新式軍隊,也沒有相關人員去實行。日本最終將清廷逼迫在了談判桌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但是,這樣的一份軍事計劃依然在實現中。

北洋軍閥

甲午戰爭前夕,前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新農鎮組建新軍10營,步兵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計4750人,命名“定武軍”。 1895年10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稱“新建陸軍”, 後又改爲“武衛右軍”。袁世凱參照德國軍制進行編制,在中國搞軍事現代化,並分立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僱傭德國、日本的教官,設立比較健全的軍校體系,小站練兵正式開啓。

北洋軍閥

1905年5月,北洋六鎮新軍全部練成,兵額近7萬人。華北6個鎮(師)新軍,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名義上,新式陸軍隸屬直隸總督統轄,實際則是袁世凱統帥,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都曾在此新軍中任職,或由此發跡,北洋體系逐漸形成。

北洋軍閥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上臺掌握清廷中樞,暗地裏和南方革命派達成協議。最終清帝遜位,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卻生生地壓垮了自己。而袁世凱妄圖復辟,也被氣死了,失去了領袖的北洋軍閥,各地方也擁兵自重,中華民國分崩離析、中央空缺、地方權重。直到“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實現形式統一,無政府狀態的中國才告已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