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阳城区一小学生玩手游,仅仅十天――糊里糊涂“玩”进去88000多元

南阳城区一小学生玩手游,仅仅十天——

糊里糊涂“玩”进去88000多元

(网络图片)      88000多元钱突然在银行卡里“失踪”,毛女士大为吃惊,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毛女士后来通过银行查证发现,这些钱是通过145次转入上海一家游戏公司的,仅8月10日一天就转出48笔,每笔648元,一共31104元,而11日有一笔竟5000元。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自己不满12周岁的女儿倩倩(化名)所为。倩倩此前没玩过游戏,这次竟偷偷把妈妈身份证和银行卡进行绑定,没想到惹了这么大祸。目前,毛女士正在和这家游戏公司协商,希望追回损失。

88000多元突然神秘失踪 还以为被人盗刷      “8月14日,我的手机里突然接到一个支付宝的链接,提醒我注意一个银行卡的消费事宜,因为我不会使用这些东西,就告诉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他提醒我赶紧到开卡行查一下情况。”8月23日,报料人毛女士告诉记者,她到银行一查,卡中的二十多万元只剩下了十几万,这是她为近期办事存的钱,她一下子傻了眼。      “于是,我急忙办理了挂失手续,并到辖区派出所报了案。”毛女士说,她同时让银行工作人员帮她出了一份流水账单。她看到账单竟有145笔,计88626.47元,都转进了上海同一账号。毛女士说,她的手机此前只留在家里让女儿用过,没有网上购过物和网上支付,怎么会这样呢?公安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经过查证提醒她,这账号是一家游戏公司,她的钱可能是玩游戏被扣了。      记者从毛女士提供的6张流水明细账单上看到,她的第一笔账是8月4日,金额是648元,最后的一笔交易时间是13日,总共10天,共转出145笔88626.47元钱。其中,最多的一笔的5000元,最少的一笔6元,都发生在11日。而仅8月10日一天就转出48笔,每笔648元,一共31104元。

不满十二岁女儿吓得哇哇大哭 不知道玩游戏竟“花”了这么多钱      毛女士告诉记者,倩倩到今年底才满12周岁,现在上五年级,年年得奖,学习不错,以前从来没有玩过游戏,没想到这次给她戳了大祸。她回家后开始追问女儿,女儿告诉她假期里没事干,她到一个同学家玩,这个同学告诉她,一个叫“萌舞”的游戏玩着特别有趣,就把玩法给她说了,她一玩就喜欢上了。      “女儿回家后就按照游戏里的一步步要求把我的身份证和银行卡绑在一起,开始玩了起来,她只觉得好玩,玩着玩着就沉迷之中,只顾买装备、升级、献‘爱心’,根本不知道还得出这么多钱。”毛女士说,当她把仅仅10天银行卡里的钱就被转走88000多元告诉女儿时,她吓得哇哇大哭,浑身发抖,并一再哭着说“妈妈,我真的不知道是这样”,并发誓一辈子再也不会玩这样的游戏。

法律工作者 可要求游戏运营公司退回费用      河南汉景律师事务所马海涛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民法总则》第145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本案中倩倩还不满12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天内给游戏平台充值近9万元,数额巨大,不属于小孩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开支,超出了小孩的识别、控制能力,又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可以要求游戏平台退还充值费用。      南阳市一位从事法律审判工作的法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游戏运营商这种行为是一种不当得利行为,因为该女孩不满12周岁,在短短的十天内花费八九万元,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认知水平,她的行为是无效民事行为。再者作为游戏运营商,在运营过程中的装备升级、献“爱心”等都存在着误导、诱导消费的欺骗、欺诈行为。同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游戏运营公司的监管力度,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应加大监管打击处罚力度,确保未成年人绿色、安全上网。      对于此事本报将继续关注,读者朋友,你对孩子偷偷用家长银行卡充值玩游戏有啥看法,请拨打记者手机15938880907或63296666,发表你的看法。(南阳晚报记者 杨长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