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重慶人熱愛的美食,首先浮出腦海的就是火鍋,殊不知魚也是重慶人的心頭好。重慶境內河流衆多,尤以長江、嘉陵江出名。優越的地理位置教會了重慶人花式喫魚,水煮、紅燒、清蒸、豆醬燜魚……重慶人對魚的喜愛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用行動表達得真真切切。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家小魚館的創始人——王冰。他經營的“渝畔.小魚館”憑獨特的味道一年賣出20000+份,新加坡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還曾專門採訪過。魚館也逐步升級,從剛開店的1.0版本已經發展到了如今的2.0版本——渝畔小魚館酒肆。

王冰,土生土長的江津人,從小就生活在長江邊,家裏祖輩都以打漁爲生,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獨特的烹魚之術。從他祖父輩開始,家裏就開始經營魚館,輩輩相傳,遠近聞名。在那個年代,沒有地溝油、也沒有那麼多的食品添加劑,所有的食材都是純天然、綠色健康的。調料雖不多,但湯鮮魚嫩,讓人回味無窮。

隨着歲月的變遷,儘管魚館的生意依舊很旺,但畢竟地處鄉鎮,人流量只有那麼大,顧客都是本地人,收入養家餬口還行,談不上可觀。王冰便想着出去學習一些新的廚藝,既可以讓自己的廚藝更加精進,還能讓家裏的魚館更好的滿足食客需求。把老家魚館生意交給父母繼續打理後,他便踏出家門開始學藝。可能由於從小耳濡目染,王冰不管學什麼菜都能很快掌握其中的訣竅,頗得師傅喜愛。但他從來就不安於現狀,他一直想做一個屬於自己的餐飲品牌,但苦於父母已經年邁,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精力不足,而且自己只擅長於廚藝,對於策劃管理可謂一竅不通,經營家裏的小魚館尚可,但做一個餐飲品牌欠缺的東西太多,就這樣,這個想法一直被擱淺,直到黃健的出現……

王冰說,“渝畔.小魚館”的出現,最功不可沒的是自己的合作伙伴黃健。當初如果不是他的提議與策劃,小魚館可能至今都還只是一個夢。2011年,黃健在一家傳媒公司上班,一次工作的機會結識了王冰。當時兩人並沒有深入接觸,直到2015年,兩人再次有了交集得以深入瞭解對方。得知彼此都有一個自創餐飲品牌的夢,兩人當下便決定合夥創業。雖然王冰開了幾十年的魚館,但他倆並不是一開始就打算賣魚,關於經營方向兩人探討了許久。火鍋?市場上已有衆多連鎖品牌,想去開創新品牌,難如登天!雞鴨肉?時不時就會爆出禽流感,市場風險無法控制!牛肉?重慶的牛肉供應大部分都是凍貨,“殭屍肉”的爆出也讓他們停下了腳步!鵝肉,羊肉?季節性太強!經過縝密的市場考察後,最後還是決定開魚館。

做這個決定不僅因爲重慶人對魚的喜愛,還因爲魚更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的理念。爲了更好的保留住魚肉的原生滋味,也爲了防止顧客掌控不了煮魚的火候而影響口味,他們決定採用冷鍋魚的形式烹煮。石鍋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鐵離子元素,具有防癌、防老祛皺、潤膚等作用。用石鍋燉出的魚更有明目、養顏、健腦的功效。味道方面,在王冰老家魚館的做法上,適當進行了改良,形成了以酸菜味、麻辣味、泡椒味、鮮椒味等爲主打的6種口味。就這樣,兩人合夥的第一家小魚館在西彭開業了。

雖然自家開了幾十年的魚館,但在一個新地方重新出發,沒有老顧客的支持,對於小魚館的未來,王冰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在門店規模上他比較保守,首家店只有6張桌子,開業的時候兩人也未做宣傳,結果生意的火爆程度大大超出預期。開業不到一個月,每天客人就有30-40桌,甚至有顧客等不及翻檯,將石鍋擺在塑料凳子上便開始大快朵頤。

小魚館一直致力於“做家人能喫的魚”,針對食材的源頭,王冰嚴格把關,堅決不使用地溝油、轉基因油,絕不添加對人體有害的任何添加劑,使用的花椒都是自己製作儲存,辣椒則和基地簽訂合同保質供應。爲了保證記憶中的味道,傳承祖輩留下來的技藝,使用的泡菜不僅在原材料上精益求精,更是沿用祖輩留傳的手藝泡製,在泡製時間上也有着嚴格的要求。爲了滿足供應,他們還專門建立了自己的泡菜基地,新加坡電視臺還專程到小魚館做過《酸菜魚的尋根之旅》報道。

王冰相信,只有精心挑選好的食材,才能締造好的味道,不管是從前的6張桌子,還是現在的幾家分店,選好食材一直是小魚館爲食客把的第一道關。爲了讓食客喫得安心,門店採用半開放式廚房,魚全部現點現殺,顧客可以隨時進廚房觀看做魚全過程,親眼見證食材品質,監督廚房衛生情況,喫得放心。

經過兩年多的經營,小魚館不斷改進升級,在裝修風格上改用枯木逢春的軟裝主題給食客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在產品上精心規劃,由原來的6種口味減少到了4種經典口味。爲了滿足不同食客的需求,還推出了“蛙”,每一種蛙都以高湯入味,讓蛙和湯的鮮完美融合在一起。陸續增加了“夜宵、酒肆”,讓午餐、晚餐、夜宵、小酒館融爲一體。進店的客人不僅可以喝啤酒、白酒,還可以品嚐到十幾種口味的自釀果酒,同時享受味蕾和視覺上的盛宴。

俗話說“千萬別和朋友合夥做生意,否則朋友都沒得做”,王冰和黃健卻讓這種說法不攻自破。在談到小魚館的經營中兩人是否有過分歧時,王冰會心一笑,他說,自己和黃健一直都是分工協作,他主要負責技術,保證口味,黃健則負責門店的策劃、營銷、推廣,各自憑着自己的特長。在遇到調整口味、新開門店重大決策時,兩人則是多溝通,用充足的理由說服對方,正是由於彼此的這份信任與支持,小魚館才能夠從最初的6張桌子順利走到今天。

隨着知名度的提高,小魚館的顧客越來越多,王冰每天都會接到好幾個諮詢加盟的電話。針對是否這麼快做加盟店,王冰和黃健也是經過一番考量,加盟店的確可以讓小魚館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但目前小魚館的產品還沒有做到標準化,很多加盟店掌握不了做魚的精髓,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目前在全國只有黔江、正安、綦江、涪陵這四家加盟店和江津、西彭這兩家直營店,也暫時不考慮門店加盟。小魚館目前正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向主城區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主城的小夥伴們也可以嚐到祖傳三代的地道酸菜魚了。

談到小魚館的未來,王冰充滿信心,經營方向、技藝、食材已經基本穩定,最需要解決的是將產品標準化,目前已經陸續解決了部分產品的標準化問題,在全國加盟經營指日可待。在未來,店內所有食材或將進行獨立包裝,形成店內商超模式,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買食材回家,也可以向廚師學習手藝,解決顧客的後顧之憂。

採訪快結束時,看到王冰自信又堅定的眼神,相信這份執念和熱誠,能讓小魚館越走越遠……

我們期待更多的創業故事。

愉生活 三清方聯合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