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opllx 有愛評論區

我們的青春,也許沒有早過戀、打過架、墮過胎,甚至可能沒有闖過禍、吵過架、頂過嘴,但肯定有過失望、委屈、無力和孤獨,然後在陣痛中慢慢長大……

曹保平說得沒錯,《狗十三》是一部無懼5年封存的作品,它用一句無聲的“狗B”剝離了觀衆的心防,刺進了永遠不會痊癒的傷口——這纔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青春片。

【溫馨提示:下文會有劇透,但不會損傷影片本身的價值。】

主角李玩的身世背景、成長環境,在影片開始後十幾分鍾內就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交代: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繼母生了兒子,全家人出於各種心態瞞着她有了個弟弟,上初中,想報自己喜歡的物理興趣班,卻因爲“成績關係”而被老師和父親強改成了英語,父親用錢來哄她高興未果,她一直陷在氣鬱的狀態裏……

重男輕女、單親家庭、父權威懾、代際差異等等這些詞已經跑了出來,而故事,纔剛剛開始。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爲了哄女兒開心,父親買了一隻狗做禮物,李玩架不住內心裏對狗狗的喜愛迅速接受了它,並取名爲“愛因斯坦”……但她沒想到,正是因爲愛因斯坦,自己身上那層脆弱的保護膜瞬間就將被戳得支離破碎。

爺爺不慎弄丟了狗,全家人想的不是去把狗找回來,而是如何儘可能讓李玩平靜地接受這件事——狗在他們心目中只是孩子喜愛的玩意,並不是家庭成員,雙方打一開始就不在一個頻道上,李玩這才漸漸意識到“自己的世界並不是全世界”。

別誤會,《狗十三》並不是要創造青春叛逆的代層對立。事實上,大人們都是“呵護”李玩的——只不過是以他們的方式。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父親不愛女兒,就不會想方設法讓她高興;爺爺雖然胡亂給孫女起了名字,但平時處處袒護着她,還跑出去勸找狗的孫女回家;奶奶本不想家裏養狗,但見孩子喜歡便忍了下來,後來還忍不住出門去找深夜未歸的孫女;就算是繼母,也想出了買旱冰鞋“沖喜”、換一條狗“補償”的主意……

問題在於,他們都只把李玩當成了“鬧脾氣”的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全是靠“哄”。

“我們爲你做的還不夠嗎?誰不是這麼過來的?我小時候還沒你這麼有條件呢。”大人們早已忘了,自己也曾有過“它不是愛因斯坦”這樣“幼稚”的偏執。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堂姐李堂其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雖然只比李玩大一點,但她有着超越該年齡段孩子的早熟,所以她能夠理解並支持妹妹的執着,卻也能在大人們的眼色下“見好就收”。

大人們可以容忍孩子的“無理取鬧”,卻不能無休止地忍耐下去,李玩再不消停,那就是“不懂事”了,問題可以輕易地轉變爲“一條狗還不如你**重要嗎?”:所以爺爺一改往日的慈眉善目痛斥了孫女,父親更是打了險些“闖禍”的女兒。

事後,父親又無比懊悔,語重心長地安撫受傷的女兒,希望她能理解大人的辛苦和不易,要“聽話”,要懂事,要明白順着臺階下,學着“成長”。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一句“我們都是爲了你好”可以解釋所有的教育原則,相比起孩子瞎想的亂七八糟,大人們更想讓孩子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懂得成年人世界規則、不再幻想的樣子……

後來父親爲女兒高興,是因爲李玩英語考了95分;英語演講搞砸了也沒關係,因爲李玩以物理競賽第一名保送進了高中——倘若沒有“保送”這個符合父親功利心的意外之喜,相信他甩給女兒的必然是另一張臉。

相較之下,李玩在李昭昭生日當天才知道自己有了弟弟的一幕,都顯得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李玩面對着的,是全家人的欺瞞和拋棄,但她並沒像上一次那樣大發雷霆,讓所有人難堪,而是強顏歡笑,一起祝弟弟生日快樂……只是她還不熟練大人們的練達和虛僞,無法擺脫“熱鬧是他們的,和我無關”心態的煎熬,沒過一會兒就撐不下去,坐在一旁自憐自艾了。

在影片中前期,李玩尚有充沛的情緒和熾烈的衝動,可到了中後期,這些情緒和衝動漸漸淡化直至消失,因爲她心中少了最重要的原動力——希望。

“只要不抱希望,也就不會失望了”。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心理,可以從她的表情上窺到一二。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剛開始的李玩敢愛敢恨、有哭有笑,心情都寫在臉上,但隨着“愛因斯坦事件”告一段落、去天文館看展覽未果、弟弟在生活中出現等一系列事情的發生,李玩逐漸變得面無表情,直到最後,她才學會在流浪狗收容所外對父親說“謝謝”,在飯桌上喫下一口狗肉,掛上了禮節性的微笑。

李玩如何看待自己這種變化我們不得而知,可在許多大人眼裏,這顯然是孩子“成熟、懂事、長大”的標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平行宇宙”理論支撐着李玩的“天真執拗”,她相信在另一個宇宙裏會有另一個自己能過得開心如意——某種程度上來說,她與這一“真理”近在咫尺,因爲樓上就是那個“不願改變”的自己。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李玩一直以爲樓上人家養了鳥,儘管她無法解釋爲什麼會傳來那麼多種鳥叫聲,但她還是願意相信“耳聽爲實”……後來她才發現,所有鳥叫聲都是一個別着學生幹部“三道槓”、瘋瘋癲癲的“巨嬰”發出來的。

這是整部《狗十三》中最“魔幻”的一處情節,李玩明白/死心了:要麼打碎自己的世界,在劇痛中成長,要麼緊緊包裹住自己,被外面的世界拋棄……不是進,就是死。

說到這裏,還想再提一次姐姐李堂,她不但是李玩人物形象的補充和襯托,同時也是她另一個維度上的延續和拓展。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起初李堂是爲了輔導李玩英語住進來的,通過她,李玩首次接觸到了滑旱冰、早戀、性成熟、妥協,乃至是根本沒意識到的反目成仇和重歸於好。

李堂遠比妹妹要“懂事”,從糊里糊塗的“喜歡”到僅用四句話就和男友高放灑脫分手,足見她“成熟”起來有多快——正因如此,在結尾時才更顯出兩姐妹對第一隻愛因斯坦的態度差異有多大:李堂在早已學會妥協、順從的同時,依然留有一份執着的初心,而李玩則在抗爭失敗、停止掙扎後,在轉變同化中徹底捨棄了過去。

“這樣的事,以後還多着呢。”李堂曾經說的話,在後來李玩嘴裏說出來時,顯得更加深沉。

“成長”是個中性詞彙,“大人的樣子”更多是無謂和無奈。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父親雖然在影片中更多時間都擔任着“反面角色”,但他真的每次不知道女兒所想所願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比起傾聽和滿足,他更習慣用父權和事理去解決女兒的情緒問題,因爲成年人的世界裏有着公認的潛規則,責任和重壓令他沒有時間精力去走近女兒,相似的成長經歷更讓他不知如何去走進女兒的內心。

當李玩問起“你當初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時,父親只能徒勞地不讓女兒看到自己哭泣——他總是盼望女兒能快快“懂事”,可真當願望實現時,他卻在眼神漸漸失去神采的女兒身上,看到了曾經同樣被扼殺催熟的自己。

實際上,相比起李玩那口不掃長輩面子的狗肉,《狗十三》中的“牛奶”更能反映出影片的主題精神。

李玩有明顯的乳糖不耐受症,但別人普遍不懂/忘了/不知道這事:第一次奶奶想讓她長身體,李玩一喝就吐;第二次爸爸讓她以奶代酒,李玩換了酒喝;第三次高放用奶安慰她,李玩倔強地灌了下去,回頭再吐……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從斬釘截鐵地拒絕,到不動聲色地抗爭,再到強人所難地接受,李玩就在這種不情不願又身不由己的改變下完成了成人禮。

影片最後一次出現牛奶,是在李玩陪弟弟去學溜冰的一場戲裏,李昭昭同樣有乳糖不耐,但在教練的逼視下,他不得不抿了一口又一口。

當李玩看到弟弟“失去特權”邊哭邊學的情景時,她微微笑了:昭昭確實比自己幸福太多太多,有生日過,有蛋糕喫,有自己不敢奢求的全家人的寵愛和關懷……但總有一天,他也會像自己一樣,去經歷必須經歷的失望和委屈,去承受必須承受的無助和孤獨,去“長大”,去明白大人們的道理。

而觸發這一切的,可能是家中唯一不服自己“權威”的愛因斯坦,可能是溜冰場上嚴格的教練,也可能是任何一個/件意想不到的人/事情。

《狗十三》:等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這是一部主旨強大到可以不用去評價拍攝技法的電影,我很慶幸自己能觀賞到它。

每一位看完《狗十三》的觀衆都應該會產生共鳴,如果沒有,那該是多麼幸福且幸運的一個人啊……我不懷疑世界上真有如此集萬千寵愛和優渥於一身的天之驕子,但我覺得他/她不會是你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