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迪化求學和工作期間,羅志受到俞秀松、林基路等中國共產黨人的培養和教育,參加反帝愛國羣衆組織“新疆民衆反帝聯合會”,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新疆省聯合政府成立後,羅志進入新疆中蘇文化協會工作,積極向新疆各族羣衆介紹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爲推動中蘇友好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坐西向東,三間兩廊格局,建築面積216平方米,這便是位於廣東佛山高明區楊和鎮圓崗村的羅志烈士故居。

羅志,原名羅長生。羅志11歲時隨叔父到吉林長春讀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少年羅志義憤填膺,積極宣傳抗日。1932年9月,羅志投筆從戎,參加蘇炳文領導的吉林抗日自衛軍。東北民衆救國軍由於孤軍作戰,於1932年被迫退入蘇聯境內,羅志也隨軍行動。

1933年初,羅志從蘇聯到迪化(今烏魯木齊),先後入新疆軍官學校、新疆學院學習,後被選派到蘇聯留學。在迪化求學和工作期間,羅志受到俞秀松、林基路等中國共產黨人的培養和教育,參加反帝愛國羣衆組織“新疆民衆反帝聯合會”,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他在這期間表示“要學習革命理論,樹立堅定的革命信念,準備迎接殘酷的革命鬥爭。”“革命必以正確的思想爲本,才能不革錯命。”“一切革命工作的目的,是要以改造和提高人民大衆物質生活水平爲前提,若革命目的失掉了這種意義,那就不成爲革命。”

羅志在新疆學院畢業後,曾留校工作,後又任省立簡師訓育主任兼迪化反帝會幹事等職務。羅志曾多次入獄。

1946年3月,羅志參加迪化地下進步組織“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新疆省聯合政府成立後,羅志進入新疆中蘇文化協會工作,積極向新疆各族羣衆介紹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爲推動中蘇友好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新疆省聯合政府破裂後,羅志留在迪化堅持地下鬥爭,負責領導地下進步組織“民主革命黨”迪化區委會(即“戰鬥社”),出版《戰鬥》週刊。他以“庚克”爲筆名爲《戰鬥》週刊撰寫了大量文章,大力宣傳人民解放戰爭的進展情況,宣傳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罪行,並組織和領導迪化的學生運動,爲推動新疆和平解放作出不懈努力。

1949年8月23日,羅志應毛澤東主席邀請,從伊寧取道蘇聯前往北平(今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27日,因乘坐的蘇聯飛機在蘇聯外貝加爾湖地區上空失事,羅志等5位同志不幸遇難。新疆伊寧市建有烈士紀念碑,由毛澤東同志爲五位烈士題寫碑文。

如今,羅志故居是高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8月13日,被列爲高明區文物保護單位。楊和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正積極進行羅志故居修繕工作,除了日常的維護外,已多次邀請具備文物修復資質的知名設計修繕公司前往勘察,預計在2019年6月完成設計,2020年春節前,能以一個嶄新的面孔向廣大關心故居的羣衆開放。(記者 李雄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