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国充分发挥了自身工业化强国的优势,在坦克研发上大放异彩。生产了不少明星坦克,其中黄鼠狼系列反坦克就是一个例子。

首先,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并不是德国自研的产品,而是经过改造之后的组装体。1940年5月到6月期间,德国横扫了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后,缴获了上千辆法国和英国坦克,德国人十分聪明的将这些坦克直接利用或是进行改造,以补充德国坦克的缺损。

起初是德军士兵们把PaK 36反坦克炮架到缴获的法军牵引车或坦克地盘上,比如FCM36,哈其开斯H-38,洛林37L等等,由于底盘承载能力不足,早期火炮威力并不大,只是37mm,47mm,50mm的口径,不足以应对苏联坦克,因此后来换装了75mm的PaK 40火炮。黄鼠狼早反坦克炮就这样诞生了。

黄鼠狼反坦克炮整体重量8.3吨,主要武器是一门Pak40/1型75mm反坦克炮,身管长为46倍口径,火炮的高低俯仰角为-5°~+22°,方向射界为左右各24°,弹药基数为40发~48发。

小巧的车体可承载4或5人,在水冷汽油机的助力下,最大速度为38km/h。公路最大行程150km。由于车体自重等原因,限制了黄鼠狼反坦克炮的装甲厚度,它的厚度仅为9mm~12mm,所以也就决定了它的战场定位,二战作战或支援。

此后,德国继续对黄鼠狼反坦克进行改造和升级,形成以"黄鼠狼I"、"黄鼠狼II"、"黄鼠狼III"的系列,作为一型轻型自行反坦克炮,"黄鼠狼"系列无论从性能到影响肯定不如二战其他中型重型装甲车辆。但该车的特点却十分突出,无疑成为了当时的明星坦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