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充分發揮了自身工業化強國的優勢,在坦克研發上大放異彩。生產了不少明星坦克,其中黃鼠狼系列反坦克就是一個例子。

首先,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並不是德國自研的產品,而是經過改造之後的組裝體。1940年5月到6月期間,德國橫掃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後,繳獲了上千輛法國和英國坦克,德國人十分聰明的將這些坦克直接利用或是進行改造,以補充德國坦克的缺損。

起初是德軍士兵們把PaK 36反坦克炮架到繳獲的法軍牽引車或坦克地盤上,比如FCM36,哈其開斯H-38,洛林37L等等,由於底盤承載能力不足,早期火炮威力並不大,只是37mm,47mm,50mm的口徑,不足以應對蘇聯坦克,因此後來換裝了75mm的PaK 40火炮。黃鼠狼早反坦克炮就這樣誕生了。

黃鼠狼反坦克炮整體重量8.3噸,主要武器是一門Pak40/1型75mm反坦克炮,身管長爲46倍口徑,火炮的高低俯仰角爲-5°~+22°,方向射界爲左右各24°,彈藥基數爲40發~48發。

小巧的車體可承載4或5人,在水冷汽油機的助力下,最大速度爲38km/h。公路最大行程150km。由於車體自重等原因,限制了黃鼠狼反坦克炮的裝甲厚度,它的厚度僅爲9mm~12mm,所以也就決定了它的戰場定位,二戰作戰或支援。

此後,德國繼續對黃鼠狼反坦克進行改造和升級,形成以"黃鼠狼I"、"黃鼠狼II"、"黃鼠狼III"的系列,作爲一型輕型自行反坦克炮,"黃鼠狼"系列無論從性能到影響肯定不如二戰其他中型重型裝甲車輛。但該車的特點卻十分突出,無疑成爲了當時的明星坦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