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秦汉以后,都制定了适合本朝代情况的法律条款,以维护其统治。各朝的法律有详有略,有繁有简,然而在掘陵盗墓这一点上,仿佛是众口一词,均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中。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在许多时候和场合中是对着老百姓的。那些“一旦权在手就将令来行”的地方官吏,以执法者自居,却把自己排除在法律约束之外。所以地方官盗墓的怪状屡见不鲜,有疯狂盗掘者,更多为监守自盗者。

唐代的高僧一行和尚,不仅禅理精通,为密宗之祖,在天文历法上造诣颇深,他创制的(大衍历》曾推行许久。一行死后,据说葬在济州。到了宋代,刘机到济州当知州,他见原州府第窄狭地偏。便另辟新址,建造州衙。新址上有一座黄土堆,本地称作“和尚墓”。刘机命令丁夫挖开。墓开后,发现为一行大师的墓穴。他为了掩盖其罪行,便偷偷弄来一块石头,在上面写上“刘机当破吾墓”六个大字,借“天意”逃脱舆论的指责和法律的惩处。

晋代兴宁年间,太原人温放之为苍梧刺史,他上任不久,听说境内有一座古墓,是汉代苍梧王士燮之墓,墓上常云绕雾盖,灵异不断,当地人敬之如神灵,以致数百年无人敢盗掘。温放之身为刺史,不信这一套,亲自率领人马前往挖掘,竭尽财物而去。谁知刚回到署衙,便得暴病,“坠马而卒”。作为一州的最高长官,亲自骑马去掘发古墓,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他的死虽出自偶然,但在人们看来,却是应得之报应。除去迷信成分,可见其盗墓之疯狂程度和盗取财宝后是如何的激动,以致突发暴疾而亡。(详见《异苑》)

南朝宋时,王玄象为下邳太守。他也是个盗墓狂。据(南史·王玄漠传)记:玄象“好发冢,地无完椁”。一家院内有一座小坟墓,年深日久,坟头已被踩平。每到早晨太阳出升之时,就会隐隐约约见一女子立在墓上,到近前一看,踪迹全无。有好事的人将这一奇异现象告诉了他。王玄象便派人前去发掘。掘到棺材时,见棺木尚完好无损,墓内殉有金蚕铜人以百数。玄象尽取之后,还命开棺。只见棺内一女子,年约20岁,“姿质若生”。女子说道:“我是东海龙王之女,今日当生。墓内的金银珠宝你全部可以拿走,只是别伤害我。”玄象见女子臂上套一玉钏,质地上乘,便令手下人砍断女子的手臂,将玉钏捋了下来,“于是女复死”。

王玄象的罪行累累,民愤极大。他的兄长王玄漠也看不下去,还怕弟弟犯事后株连自己,便“大义灭亲”,向皇帝奏了一本,王玄象受到了削职回家务农的处分。

梁州有座古墓,当地人们称作“尖冢”,传说是汉代名臣张骞之墓。汉以后,不少人对这座古墓觊觎已久,但每当盗墓者前往盗掘时,墓中总会传出鼓角声,并伴随有喊杀声,使盗墓者闻而却步。南朝梁时,萧教任梁州刺史。当他听到这一奇谈时,一个劲儿摇头晃脑,大喊“无稽”。他亲自督派人马,亲临盗掘,尽取墓中银镂、铜镜、方尺等物。墓中奇异系民间传说,萧教掘墓实为取宝,不信邪只不过是托词而已!

明朝洪武年间,江南有一个樵夫上山砍柴,他见山脚下一座皇陵,年久失修,出现了一个洞穴。他

相看了许多日子,每次都因为害怕而不敢进去。这一天,他看看周围无人,想到别人有盗古墓而发家的,便斗了斗胆子,顺着墓道进去了。谁知进去之后,四周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再向前走,后果难以预料,他十分害怕,便退了回来。不料刚到洞口就被人发现,将其扭送到县衙。

县令是个姓王的进士出身,他听完樵夫的供词后,顿起盗墓之心。一天,他精心地化了装,独自一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带着火种潜入了古墓。由于是独自一人,又没带什么工具,进入墓穴后,能见度又低,心里又虚,没盗出更多的东西,只将一管金笔揣在怀里,钻了出来。

五代时,军阀温韬曾任耀州节度使。在任节度使期间,他乘世道混乱、分裂之机,对唐代诸陵“悉皆发之,取所藏金宝”。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温韬在盗掘唐太宗昭陵时,挖开了坚固的陵表,从埏道而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他这次盗墓是采用毁灭性大揭盖的方式盗掘的,其破坏程度要比挖隧直入式盗掘的破坏性更为严重。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十分喜欢书法艺术,特别是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序》倍感兴趣,梦寐以求。后来听说其真迹落在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的弟子辩才手中,便挖空心思将其骗出。李世民得到手后,为了怕失传,便让当时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诸遂良等人每人临摹一帖,藏之秘阁,而真迹则放在他手中,日夜把玩欣赏。

他死的时候,嘱托太子再三,让将《兰亭序》真迹殉葬。太子出于孝心,将真迹装进铁匣内随葬了。温韬盗墓后,世上也没再出现过《兰亭序》的真迹。是温韬没盗出,还是被毁,还是遗落民间?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可见,盗墓这一社会丑恶之陋习,对历史文物的破坏是多么严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