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專業 今年高考會成“香餑餑”嗎

資料圖:民衆體驗人工智能機器人。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重任被交給了高校。

4月10日,記者從教育部瞭解到,教育部於近日下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了三大類18項重點任務,引導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交流等能力。

時間表也已經給出。

到2020年,也就是兩年後,要基本完成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佈局;到2030年,高校要成爲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

這一行動計劃,也被視作填平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的舉措之一。

人才培養邁入批量化時代

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宣告成立,將於今年面向全國招生。

這是一個“小而精”的試驗班,每年計劃招生40人左右,高考招生選拔15人左右,校內新生選拔15人左右,少年班再選拔10人左右。

“人工智能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學科交叉性很強。我們希望通過試驗班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規律。”該人工智能試驗班項目主任孫宏濱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對今年的高考生來說,高校的“人工智能班”和“人工智能學院”,或將成爲他們填報志願時的“新熱門”。

畢竟,智能類學科正在快速崛起,這從教育部批准的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中也可見一斑。2017年,有19所高校新增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

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王萬森看來,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設,走過一條了艱難孕育、緩慢成長的發展道路。

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本科教育的開端,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立。當時,其專業代號爲080627S,S的意思是“試辦”。2012年9月,在教育部公佈的新修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爲“特設”專業,放在計算機類專業之下。

其實,十年間每年新開放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數都爲個位數,基本上就在兩三所院校左右。但在2016和2017年兩年,一下子迎來了大幅增長。

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教育的起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王萬森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種種原因,如今我國智能科技人才的培養落後於社會和產業需求。

不過,號角已經吹響。

一些大學已經設立了人工智能學院,比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和南京大學等。

中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也在今年4月啓動。按教育部規劃,5年內在國內高校培訓至少500名AI專業教師、5000名AI專業學生,以打造全球最大規模AI人才批量培訓計劃。

培養有科學素養的工程師

教育部的《行動計劃》中,對高校人才培養做出了明確要求。比如,完善學科佈局,促進相關交叉學科發展;加強專業建設,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人才培養力度,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推動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的雙向交流機制。

還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複合特色專業;到2020年編寫50本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設50門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我們期待培養出未來能在我國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中發揮領軍作用,並有潛力成長爲國際一流工程師、科學家和企業家的優秀拔尖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鄭南寧特別提出了“具有科學素養的工程師”這一目標。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大量面向實踐、面向工程的科技人員。“我們需要科學家,但不是要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家。”

人工智能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熱點,也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面對這一時代召喚,西安交大的人工智能試驗班也在試圖走出一條人才培養的新路。

“我們想通過這次辦班,在教學組織、學科交叉融合、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探索一流人才的培養模式。未來,其他專業和方向的人才培養,也可由此得到借鑑。”鄭南寧說。

孫宏濱介紹,在課程設置上,他們將充分借鑑國外大學的相關課程,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伯克利分校等。在課程設置的理念上,也是強調“少而精”,注重課程學習的深度,通過講授基本知識鍛鍊學習能力與思維方法,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和知識創造的空間。“在教學方式上,試驗班將採取小班教學,我們計劃強化課堂互動,增加小組學習、開放式實驗與問題研討,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學術判斷力。”

什麼樣的人適合念“人工智能”?孫宏濱說:“在人才選拔和評價方面,教授團隊意見非常統一和明確——要把興趣、能力與潛力作爲選拔與評價的重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專業建設是個系統工程

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鍾義信曾在一篇論文中指出,根據北京郵電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實施的“全國高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計劃調查”表明,很少學校的教學計劃能夠表現“文理相交、理工融通”的交叉科學精神。他建議,爲了學習、理解和掌握“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學生的知識結構必須包含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基礎科學、應用技術的基礎知識與綜合能力。

在去年的人工智能產業大會上,王萬森專門就新一代背景下的智能專業教育給出了設想。他認爲,人工智能不是一個孤立專業。圍繞着“智能科學與技術”這一核心層,其整個體系還包括衍生層、複合層和交叉層。衍生層指的是知識工程與知識處理、智能自主系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工程、機器感知與理解、機器學習等領域;複合層是“人工智能+X”,即向行業延伸拓展,如智能教育、智能金融;再外一層,是交叉層,也就是人工智能與IT領域傳統學科專業的交叉。

總之,人工智能專業要建好確實不容易。

“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點,培養具有本校特色的優秀人才。”鄭南寧指出,每所學校的專業建設情況和人才培養方式各不相同,但有幾個基本問題是值得注意的——教師隊伍的建設、課程體系的建設,產教融合、着眼未來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的有機結合。

鄭南寧補充解釋說,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中,學校要特別強調實踐環節的設計,重視和企業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企業的高水平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爲學生開設課程,企業和學校可以共建高水平的實習、實訓基地。

“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科技發展的趨勢,如何適應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部的《行動計劃》是對這些問題積極主動的回應。我們高校也要認真思考,在人才培養上怎麼邁出新的一步。”鄭南寧提醒,發展人工智能也應態度嚴謹,不能一擁而上,不能搞“大躍進”,謹防出現“浮躁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