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史上一个文治武功都很厉害的王朝,曾经有两个盛世,一个是“贞观之治”,一个是“开元盛世”,第一个是李世民所创造,第二个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所创。但正是开元盛世后,唐朝就开始衰弱了。

王朝都城被攻陷,皇帝逃走无人勤王,“看墓人”说:誓夺都城!

唐玄宗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但后期他沉于后宫,听信谗言,使唐朝走了下坡路。特别是唐玄宗对安禄山不提高警惕,反而拿安禄山当小丑玩,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重创了唐朝,也影响了唐朝国运。唐玄宗虽然后悔不该重用安禄山,但为时已晚。最后唐玄宗居然放弃都城长安逃跑了,直至被太监“封”为太上皇,才回到都城。

王朝都城被攻陷,皇帝逃走无人勤王,“看墓人”说:誓夺都城!

第一,都城因何陷落?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王朝国运就一去不复返了,唐朝国力开始一路下滑,唐玄宗往后皇帝没有一个能成为唐太宗那样文治武功的皇帝,即使有也只是昙花一现。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弃都城长安逃跑,他的孙子唐代宗也效仿他,丢过皇城逃跑过。

王朝都城被攻陷,皇帝逃走无人勤王,“看墓人”说:誓夺都城!

说起唐代宗这次舍弃都城逃跑之事,既与唐朝外部势力有关,也与唐朝内部治理有关。历史上唐朝与吐蕃打了近三百年。唐朝与吐蕃之争伴随着唐朝从盛世走向灭亡。从公元623年到公元907年,唐朝与吐蕃之战争,两个王朝都有胜负,期间也有和亲罢战,但更多的是连绵不断的战争,直到吐蕃分化为一个个小部落。而不久唐朝也进入各个政权割据时期。

吐蕃攻入唐朝都城长安的那次战争,主要还是因安史之乱引起。安史之乱时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的精锐东援,致使西部地区造成空虚,吐蕃军就乘虚而入。吐蕃占领河西、西域等地后,继续向东推进,唐朝不得不让军队与吐蕃在陕甘宁、川西北等地作战。后来吐蕃军长驱直入,进入长安地区。

王朝都城被攻陷,皇帝逃走无人勤王,“看墓人”说:誓夺都城!

公元763年,吐蕃军队兵临长安城,唐代宗见势不好,也学爷爷唐玄宗弃长安城而逃。不久吐蕃军队攻陷长安,理论上讲,一个王朝都城被攻陷了,实际上与灭亡没什么两样。

第二,皇帝为何逃跑?

唐代宗这次弃都城而逃的主要原因是没人来勤王。唐代宗即使下令调全国的军队来勤王,但当时没有一人听从他的命令。因为唐代宗重用宦官程元振,在唐朝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使唐朝各军将领恨透了这个宦官。而且唐代宗还想一举削掉藩镇势力,甚至想把拥兵的大将权力削弱,这必然引起将领不满。

王朝都城被攻陷,皇帝逃走无人勤王,“看墓人”说:誓夺都城!

这些将领弱接到唐代宗的旨意后,并没当回事,可见此时唐朝皇帝在各个将领中已经失去威信。在这些按兵不动的大军中,安史之乱头号功臣李光弼就在其中。李光弼对唐代宗也有意见。将强帝弱,而且不听号令,也就预示着唐朝真的已经衰弱不堪了。

据史料记载,吐蕃大军在长安城大肆掠夺,并扶持金城公主的兄弟李承宏为皇帝。实际这个李承宠是吐蕃拥立的一个伪皇帝。而此时唐代宗还以唐朝皇帝自称,史料上也没承认李承宠。

但15天之后,吐蕃军莫名其妙的从长安城撤出。

第三,吐蕃军为何撤出?

吐蕃军队都扶持唐朝宗室皇帝了,他们不会无缘无故的退走。因为唐代宗一看没有将领来勤王,他关键时启用了一名“老百姓”,这个“老百姓”就是被唐代宗废为平民的郭子仪。既然全国军队调不动,只能启用这名弃将了。

王朝都城被攻陷,皇帝逃走无人勤王,“看墓人”说:誓夺都城!

郭子仪是唐朝中后期一代名将。郭子仪也因宦官程元振嫉妒,被谗言所废,被派到唐肃宗陵墓修墓去了。唐代宗用了郭子仪,吐蕃知道了,因为郭子仪可是吐蕃军的克星。郭子仪接到命令后,向唐代宗保证一定收回都城。但郭子仪到任后,发现手里并没有多少兵力,他只好采取疑兵方式吓唬吐蕃军队。而吐蕃军之前尝过郭子仪的苦头,他们不知道虚实,怕郭子仪端了他们的老巢,所以只得撤军。

唐代宗启用郭子仪才算挽救了唐朝,否则唐朝真的就灭亡了。至于那个被吐蕃扶持的皇帝李承宏也没坐多久皇位,后来神秘死去。吐蕃攻陷长安距唐朝灭亡还有145年时间,照这样推算,郭子仪为大唐续命了145年。

王朝都城被攻陷,皇帝逃走无人勤王,“看墓人”说:誓夺都城!

但经此一战,唐朝已经覆水难收了。各个节度使更是无法无天。在古代皇命难违,敢违抗者就是死罪。而唐代宗却无人救驾,更助长了唐朝各军队势力的气焰,唐朝灭亡是迟早的事。

这么算来,唐朝三大劫:后宫作乱、宦官掌权、藩镇势力。这三者都有着必然联系,后宫作乱自唐玄宗算是基本停止了,但宦官掌权使唐朝无法削弱藩镇势力,也使吐蕃势力强大,导致了唐朝的灭亡。所以,吐蕃势力崛起,不能怪吐蕃,是唐朝体制“养大”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