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宁区岔路农贸市场标准化整治后大变样

 

    扬子晚报网8月28日讯(记者 焦哲)农贸市场不仅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标准化创建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自2015年开展城市治理标准化工作以来,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按照“全覆盖、精细化、长效化”工作目标,结合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工作相关要求,通过持续、广泛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贸市场片区标准化创建工作。随着标准化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东山街道重点打造了岔路农贸市场片区,其“岔路农贸市场、岔路农贸停车场、岔路公厕、鞭鞍街、鞭鞍河”五个标准化单元的面貌明显改观、硬件大幅提档升级、管理不断规范,成效显著。

坚持高标准改造,提档内部硬件设施

    街道参照标准化硬件建设、专业化管理模式、超市化购物体验等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东山街道联合商贸发展集团共同推进岔路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

    一方面,对市场内部按商品类别分区设置经营区域,共改造完成66个蔬菜经营摊位,17个肉类摊位,6个快捷菜摊位,18个水产摊位,21个干货摊位;另一方面,对市场内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风、卫生、消防、检测、公用、计量、信息化设施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

坚持高水平管理,健全考核制度体系

    秉执“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东山按照《江宁区城市综合治理指导标准》要求,严格落实市场管理主体责任,研究制定了岔路农贸市场管理八项制度,促进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化、长效化。

    街道还引入第三方专业化管理团队,对岔路农贸市场进行分片分区负责,管理成效与个人绩效挂钩,不断创新创优,提升市场管理“软实力”。

    每月由街道三产办对农贸市场管理方进行考核,连续考核排名末位的,取消年底奖励资格,或将列入黑名单。同时,街道还拿出农贸市场专项考核资金予以统筹分配,奖励给考核排名靠前、群众反映良好的市场管理方。

坚持高要求整治,提升市容环境面貌

    在整治过程中,东山街道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落实市场主体责任,督促市场强化日常保洁管理,做到随脏随扫,市场垃圾日产日清;落实商户主体责任,市场管理方督促商户自觉维护市场环境卫生,做到摊位整洁、垃圾入桶。

    东山街道综合行政检查执法大队安排专人全天候对岔路农贸周边道路进行巡查,对街头乱贴乱画、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乱象进行清理、整改,督促商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市场周边市容环境整洁有序。

    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引水补流、生态修复”基本思路,在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排水达标区建设和排口治理的基础上,通过“一河一策”有步骤有计划统筹推进鞭鞍河河道水污染治理。

坚持高质量服务,完善公共设施配套

    街道为每个商铺配置“干、湿”两分类垃圾桶,在公共区域设置其他垃圾投放点,单独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暂存点,规范分类垃圾转运点。

    按照城镇公厕二类标准,对岔路公厕进行升级改造,内部配备了烘手机、洗手液、厕纸等设施设备,增设了第三卫生间、无障碍设施等。同时,街道通过招投标,对岔路公厕实施服务外包经营,确保公厕日常保洁和设施维护更加细致、到位。

    为解决岔路农贸市场周边市民非机动车停放问题,街道在每个出口合理增划非机动车标准化停放点,满足市民日常非机动车停放需求。此外,街道结合网格化巡查,进一步规范市场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并定期联合交警部门,开展违停车辆专项整治,清拖僵尸车。

强化全要素保障,打造示范精品工程

    东山街道将岔路农贸市场片区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并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街道落实属地责任,主动协调商务、财政、工商、城管、住建、消防、环保、规划等多部门,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顺利解决了岔路农贸市场的环境、权属、物价等诸多问题。

    根据城市治理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目标任务要求,东山街道积极争取区、街财政支持,加大定额投入,确保岔路农贸市场片区标准化创建工作通过年底验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