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8月28日電 (記者 徐雪)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民間制硯藝人王玉明獨自坐在工作室內端詳眼前的石料,他的幾名徒弟返鄉休假,院內沒有往日雕刻、打磨的聲音,更顯安靜。

洮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其以石色碧綠、石質溫潤、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幹涸的特點稱譽文壇。

圖爲卓尼縣民間制硯藝人王玉明製作的洮硯。 徐雪 攝

王玉明出生於當地的制硯世家,因從小受爺爺影響,對於硯臺他始終有種特殊的感情。17歲時,個性獨立的王玉明開始四處拜師求藝,憑藉天賦和努力,3年裏他掌握了雕刻的基本功後,先後去清華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學府進修,精進理論和實踐經驗,並堅持用35載的光陰不斷磨礪手中的刻刀,成爲國家級制硯藝術大師,作品亦獲得諸多榮譽。

1997年王玉明作品“畫龍點睛硯”被作爲甘肅對香港迴歸的贈禮之一;2004年“西廂記洮硯”在第十五屆全國文房四寶精品博覽會榮獲金獎……

圖爲卓尼縣民間制硯藝人王玉明正在專心雕刻。 徐雪 攝

“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的洮硯,就產於卓尼縣洮硯鄉。”王玉明28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介紹,完成一個洮硯至少要經過選料、下料、雕刻、打磨、拋光等數十道工序。

其中,石料的選用頗爲講究。製作洮硯最好的石料是產於卓尼縣喇嘛崖一代的“老坑石”,而老坑石中的極品,當屬“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肌膚,儲量極少,自宋末就已斷採,現今每得一塊鴨頭綠可視之爲千年古董。

王玉明說,一名合格的制硯藝人首先要學會惜石、愛石,因爲這畢竟是不可再生資源,倘若得一塊好石,應該仔細觀察它的形、紋,不要着急下刀。

在王玉明的書櫃裏擺有數塊石料,一有時間他就會細細端詳,陷入沉思。“還沒想好以怎樣的方式將這些上等石料的優點發揮出來。而世間從來沒有兩塊完全一樣的石頭,所以優秀的洮硯作品,一定要因石造型、因材施藝,融入制硯人的思想內涵。”

他還將自己總結的經驗悉數傳授給自己的徒弟,至今已培養了500多人,其中有6人已經被甘肅省評爲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從2007年開始,王玉明發起籌建卓尼縣洮硯協會,爲當地制硯藝人搭建交流的平臺,並且該協會有效促進了當地行業的規範化發展。

如今已52歲的王玉明仍在尋求創新,併爲洮硯技藝的傳承努力,他轉動手中的刻刀說,慢慢浮現的松柏與石頭的花紋融爲一體。(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