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槍殺人,是人殺人!”

這句話是美國前總統里根的名言,發生在他遇刺之後,有議員建議趕緊在全國範圍內頒佈《禁槍令》,結果我們的大總統說出了上面那句話。

這裏咱們不討論美帝的國情,只是對大總統這句話比較贊同。就像這部《來電狂響》,看着電影中那些角色在帶着面具、滿嘴跑火車之後,一部小小的手機就把他們全“賣”了,然而看完電影之後,您會扔手機嗎?您會呼籲大家抵制手機嗎?

並不會,儘管如今的移動數碼文化橫行,讓我們都變成了低頭族,人與人的隔閡越來越大,人際關係淡薄,但凡事有利也有弊,手機當然也會拉近你我之間的距離,讓我們享受科技成果給我們帶來的無窮的便利。

它可以使人變得更好,或者更壞。這就是《來電狂響》所表現的主題,且是原版沒有涉及到的內容之一。

爲什麼是“之一”呢?因爲還有一處原版沒有涉及到的,就是喜劇效果

爲什麼要翻拍

《來電狂響》改編自意大利名作《完美陌生人》,電影對此倒是一點也不避諱,海報上大大的“《完美陌生人》中國版”就是證明。原作想必不少朋友都看過,作爲翻拍電影,其實有着一定的劣勢,畢竟非原創作品,在聲勢上自然會稍微低一些。

但翻拍並不是問題,沒有拍好纔是問題。

總得來說,翻拍的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技術上的更迭,比如《美女與野獸》,就是把動畫變成了真人。

★我能拍得比你更牛逼,比如《新龍門客棧》

★區域革新,把對方國家的故事放置在本國之內,比如好萊塢大部分翻拍片。

《來電狂響》屬於後一種,是區域革新。

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題材,是非常適合翻拍的,所以纔會有這麼多版本,意大利、西班牙、韓國,未來還有美國版。相比之下,看過三個版本,不誇張的說,本片的原創力度最大

本片對原版的革新,幾乎是全方位的,看過原版的朋友再看本片,會有着不小的驚喜。因爲電影雖然沿用了之前的設定和模式,但對人設定位甚至主題方向做出了改變

很多人覺得,相比以上幾種翻拍,區域革新似乎原創性最低,只是從一個地方謄到另一個地方而已,但並不是這樣。因爲作品要因地制宜的更迭適合自己區域的風格化和符號化標籤,說白了就是風格方向和文化方向的變化,這纔是《來電狂響》所要完成的根本內容。

PS,諸如《深夜食堂》那樣“真正拿來主義”,那纔是前所未見,所以纔會死得那麼慘,去年的劇,今年繼續鞭屍。

本土化改造

原版《完美的陌生人》是一部諷刺喜劇,主要目的就是借用一個“手機版真心話大冒險”的題材,諷刺了意大利中產階級的虛僞。但正因爲每個人“手機都有祕密”這個出發點,才使得該片的題材炙手可熱。

而到了中國的《來電狂響》,這可不是一個“中產階級”就能搪塞過去的。電影中的3對搭檔外加瑪麗這個“光桿”,都是我們身邊很有代表性的形象。

★喬杉+霍思燕:

個人最喜歡的一對,相信很多人朋友跟我的選擇一樣,尤其是喬杉,這個後面再說。

他們代表的是那種普通上班族家庭,早已度過了蜜月期,進入到“七年之癢”的階段,心裏都產生點小想法。但看完電影我們就會發現,二位的祕密是幾人中最小的,但他們的反應卻是最大的。原因很簡單,他們一心想守護這個家庭,生怕自己那點花花腸子被知道之後,會給這個家庭帶來不好的影響。

★田雨+代樂樂

這樣的家庭,就是馮小剛《一聲嘆息》裏的家庭,還是知識分子家庭,一個老師一個心理醫生,屬於精英之家,但早已分崩離析,不得不爲了孩子維持着這個謊言。但他們都是精英,所以表面上雲淡風輕,跟喬杉霍思燕完全相反,實則這樣的家庭才最可怕。

至於他們爲什麼要離婚,電影沒有細說,但可以肯定的是:

假如喬杉那一對沒有被撞破、任由他們“野蠻發展”的話,那麼他們的未來就是田雨他們家的結局。原因很簡單,一個偷看直播,一個跟別人線上組CP,雖然都沒有明確“出格”,但遲早有捅破窗戶紙那一天。

★佟大爲+奚夢瑤

情侶,設定非常特殊。就是我們眼中“別人的男/女朋友”,他們各自是我們理想另一半的形象——“郎才女貌”,而且有着讓人嫉妒的背景,一位擅長喫軟飯,一位是富二代。

他們有着當下青年那種莫名的自信,都以爲自己能夠守得住祕密,設計了各種瞞天過海的小伎倆,所以在遊戲裏這二位以起鬨爲主,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打算看別人笑話,卻最終爲自己的謊言付出了代價。

★馬麗

光桿一位,代表着女強人,以及“大齡剩女”。

這個角色的動機,不知道大家看出來沒有。她表面堅強,但內心已經很脆弱了,尤其是遭遇那麼壞的事件之後,所以她並不希望有人知道自己的祕密,因爲難以啓齒。但爲什麼她最終選擇勇於說呢?這個轉變就在於電影故事中的這場“爆料”遊戲。她一直在逃避,甚至還得到豬隊友(喬杉)的“助攻”。

上述6位的祕密先後被曝光之後,馬麗在一旁就像看戲一樣,閱盡了人間冷暖,完成了心態上的轉化,她才決定鼓起勇氣,勇敢面對現實。最後她借用了佟大爲之前給喬杉出的主意,把“爭論往我這邊引”,大家打成一團的時候,不但把自己的祕密告白於天下,也成功化解矛盾,原來最大祕密在這!那意思就是:你們那點事兒算個屁啊。

韓笑這樣前後狀態的轉變,恰好印證了當下熱點,代表着爲千萬在職場中受到騷擾的女性發聲。因爲當拋開掉那些成見質問自己的內心時,也許才能尋找到內心最初的那份堅定。

這是《來電狂響》在人設上,最值得推薦的地方,每一位角色都能在我們身邊找到影子。而且在故事發展中,我們也能漸漸的get到這些角色的真實動機,以及他們所面對的現實問題,贍養老人、離婚出軌、喫軟飯、富二代、甚至性侵,而這些話題每一個單獨拿出來,放在微博上,都是能上熱搜的存在。

這就是本土化很成功的地方。

手機不背鍋

這部電影的核心主題,就是本文開篇大總統那句話的觀點。

電影的視角,讓我想起了去年矢口史靖的一部電影叫《生存家族》(上半年在國內上映來着)。

那部電影,借用一場突如其來的停電事件,大家從生活變成了生存。反映出電氣文明下,都市人對電器的依賴。這就是問題,大城市的電氣文明下,人類對身邊情感的忽視,對電器的依賴,最終導致人們喪失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平日裏山水田園的大自然、甚至寵物狗都能要人命。最終幫人度過難關的,還是那些幾乎被遺忘的老人們,以及被遺忘的生活方式。

本片也是一樣,借用手機中的祕密,反思人類對身邊情感的忽視。

二者的同一性就在於:視角公正。《來電狂響》並沒有反對“手機文明”。

電影中一幫人因爲一場遊戲醜態百出,但在場外,零星的幾個情節和角色的延展,每一位都是正能量的代言人。他們的生活因爲手機變得更加便利,手機甚至能成爲養家餬口的工具,這就是本片的核心觀點。

並不是有了手機,人與人之間隔閡越來越大,也更加難以發現眼前的美好,而是我們現實中都越來越孤獨,我們纔對手機越來越依賴

這是一個因果關係,因爲孤獨,纔會依賴手機。而不是反着,而這更是個死循環,我們對手機越來越依賴,現實中卻越孤獨,越無措,又更加依賴手機……

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物種,也正在成爲最孤獨、沒有個性的物種。但這一切不是手機的鍋,就像那位martin先生。因爲手機他拍下了韓笑的照片,這是人性“惡”的表現,但他同樣因爲手機完蛋的,不是嗎?

《來電狂響》不雞湯,我原本以爲在國內的大環境下,電影會變成“號召大家放下手機,多多關愛身邊人的故事”並不是這樣

其實電影的視角不偏不倚,我們使用手機的初衷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回過神來才發現我們的生活已被手機支配時,原因在自己身上找吧。

手機,我們是離不開的。

因爲,沒有手機,我們還會更孤獨;沒有手機,我們依然有不可告人的祕密;沒有手機,即便我們去往天堂,處境也依然尷尬。

喜劇元素

最後,簡單說一下本片的喜劇元素,爲什麼要“簡單說”,因爲最大的亮點,不用我多言,大家一定會了解,就像好萊塢大片的特效一樣。

我承認,我看過原版,但觀影的時候,沒有料到喜劇成分這麼多,好幾次都被逗得前仰後合。

因爲這是一部戲劇張力非常強大的電影,完全由對話和信息內容推動劇情,而且故事講得心機深重,相當刺激。

而電影由故事素產生的情緒高壓,這樣的故事情節和情緒感染力,好似恐怖片那種緊繃的張力。而在這樣的緊張環境下,所誕生的笑料,強烈的反差,那是發自內心的笑,是真心實意的笑。

電影中笑料高明,幾位角色插科打諢,絕非單純的段子集,而是由故事內容和情節推進,所產生的笑料,每當故事發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個轉折點的時候,觀衆緊繃的神經期待下一步的內容,這時突如其來的笑料極大的調節了氣氛。這樣的設定,纔是高招。

最後力挺一位演員,喬杉

全片的精華,笑料之魂!演得太棒了,戲又好,段子又多,因爲他精彩的表演,我會毫不猶豫向諸位推薦這部電影,完全值回票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