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想治熊孩子?学几招古代望族的教育圣典吧

孟子成为一代大儒,绝非偶然或者野蛮生长,家教在其中起的作用很大。

小时候,孟子的母亲就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曾经为了选择居住环境,连续搬了三次家。

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段记载: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

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学习礼节和要求上学了。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居住下来。

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看,是有道理的。

古代家教,除了重视改善孩子所处环境外,特别注重运用家训、家规、家书对孩子予以思想教育,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家书、教子诗等。

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

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教育子孙,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

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朱熹还有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家训中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再外围是“睦族”,旁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亲族的范围后,为官之道志在君国,也是家训中念念不敢忘的。也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从内容上看,各家家训中讲孝道的篇章极多,还不厌其烦的列举各项实践细节。家训中一再训诫,取得功名的子孙要分外谦卑感谢,因为若没有祖先德泽庇荫,哪轮得到你有今天这份侥幸?同样道理,子孙努力奋发,为的不是彰显个人价值,而是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则是“积德以遗子孙”。

家训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俭”二字了。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就是一篇经典名作。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怎么幸运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况落拓不羁的世家子最容易败坏先人家业,因此骄奢习气是绝对要不得的。

“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传诵很广两句话,全篇训诫的也是“勤俭”二字。

虽然强调“勤俭”,不过许多家训中可并不赞成“遗厚财给后世子孙”。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样有害无益,因为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对此说道:“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家训中再强调的一点就是“恭默”——谨言慎行,宽厚忍让,不招摇惹事。像诸葛亮“诫子书”强调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点出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最戒慎恐惧的,则是子孙骄傲怠慢,好勇斗狠,结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祸上身,罪殃家门。恭默的德性,还可以表现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

众多家训中“修齐之道”谈得多,勉学读书的篇章反倒不算最多。这些自己有着赫赫功名的写训者,在家训中却常劝子孙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视“耕读传家”为理想目标。

读圣贤书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并非是为了做官富贵。清朝石成金写的《传家宝全集》也说到,如果把子孙教成“希图前程,指望富贵”的人,结果当了官贪赃坏法,弄到家破身亡,遗累父祖,这可不是子孙不肖,而是父母当初教得差了。

古代官员在外做官,常与家人分隔两地,“家信”成为官员教育在老家子弟的一种重要方式。

明神宗时的“宰相”沈鲤在京为官,经常写信约束在商丘老家的亲属,并提出明确要求:

  • 一在出行上,不许儿子“出入公门,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骑马,不可乘车”;
  • 二在产业上,要求自家减少田亩,不要多积财货,不要购置太多的房产田地,“使身终之日,留下争端,自取辱名”;
  • 三在衣着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华美,器用宁可欠缺”。他还经常写信提醒亲属“秋夏粮及早上纳,多加与些火耗,各庄上人,常约束他,莫要生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

他不仅要求家人遵纪守法,还要做善事:每年做一百件棉袄施舍给穷人,对于亲戚中的穷苦者、孤寡者,经常接济等等。

沈鲤为人正直,为官清正,被推崇为一代贤相。

孩子的教育,说到底是国家战略,既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家长,更离不开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那么,古代社会究竟是怎样重视教育的,有哪些感人的故事,请关注今古传奇自媒体下期给您带来的《解除后顾之忧:古代资助贫寒学子真给力》。

作者:当年士心 编辑:刘阳 杨思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