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很多妈妈在谈及关于宝宝喂养的话题,其中有个妈妈说道,自家的宝宝终于可以学走路了,他学走的时间足足比其他小孩晚了一年,而且小小的双脚总是颤颤巍巍,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力气一样。

这位妈妈咨询了家里的长辈,他们都说是因为宝宝摄入的盐分不够,导致腿脚没力气,连周围的邻居看到都说,你看你叫宝宝,不吃盐哪里来的力气啊!

所以,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宝宝学走路延后了或者腿脚不够力量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老一辈认为“不够盐就不够力气”这个观念实际上是有认知错误的。

首先,3岁以下的宝宝都是尽量少吃甚至是不吃盐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国内的主流观点都在告知我们,婴儿1岁以内每天需要的钠不到400mg,不需要再额外添加食盐和其他调味料,食物坚持原味即可。宝宝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摄入盐分的数量是不同于成人的。

如果食物当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反而会造成宝宝肾脏的负担,影响往后的身体发育。

其次,宝宝腿部力气不够或者学走路时间延后,是跟宝宝的发育时间相关的,而且如果运动能力不够发达,爸妈要反思是否自己引导或者提供的环境氛围不够好导致,例如宝宝是否从小缺乏锻炼,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锻炼都会影响他们的肌肉发育。

所以说,摄入盐分的多少跟宝宝力气的大少是没有直接的关系。

想要宝宝健康发育,运动能力发达,爸妈要做到科学喂养。首先要确保宝宝每天摄入的钙营养是充分,这样才能继续下一步的运动训练。

充足的钙可以促进宝宝骨骼的正常发育,确保肌肉、神经的正常工作,能够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佝偻病等疾病。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每天所需要的奶量是不一样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2岁的宝宝每天的奶量为500毫升;2-5岁的宝宝为300-400毫升;5岁以后不少于300毫升。所以,除了给宝宝添加营养辅食外,每天的奶量补充同样也不能拉下。

其次,爸妈要注意引导宝宝在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1岁以下的宝宝,在爸妈的辅助下,可以尝试做一些被动的运动,帮助宝宝伸展四肢,活动筋骨。2-3岁的宝宝可以借助各种球类、三轮车等户外活动来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发育,而且还可以适当的晒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