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藍玻璃尊】

透明藍玻璃尊,高19.5cm,口徑16cm。清宮舊藏。

尊圓口,短頸,鼓腹,外撇圈足。通體呈透明淺藍色,光素無紋飾。口沿處鐫刻楷書“雍正年制”橫行款。

此尊由清宮造辦處玻璃廠製造,器形大而造型規範,屬清雍正朝傳世玻璃品中較大之器皿。玻璃尊表面略泛鹼,有大小不一的氣泡,是受當時玻璃製造技術制約而形成的。儘管如此,該尊仍爲清宮玻璃廠早期的珍貴實物。

【黃玻璃桔瓣式渣鬥】

黃玻璃桔瓣式渣鬥,高9.9cm,口徑9.7cm。

此器喇叭狀口,大而外侈,向下內收成束頸,腹部桔瓣狀隆起,腹與足連接處內束。通體桔黃色,以凹凸手法塑成十六瓣桔瓣狀。底部中心雙線方框內陰刻楷書“雍正年制”雙直行款。

此渣鬥屬小件陳設玩賞品。雍正時期玻璃廠由養心殿造辦處遷移至圓明園六所,其作品基本上沿襲康熙年代的技術。這件渣斗的顏色豔麗,俗謂雞油黃,色度均勻、純正、潔淨,呈色難度很大,是清早期玻璃器中的佳作。

【黃色玻璃橢圓形水丞】

黃色玻璃橢圓形水丞,高3cm,口徑4.1-3cm,腹徑5.4-4.3cm,足徑4-2.9cm。

水丞橢圓形,口微外撇,鼓腹,圈足。通體呈明黃色,光素無紋飾,俗稱“雞油黃”玻璃。外底中心陰刻單方框,內雙豎行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雍正時期的工藝品製作考究,裝飾別緻,風格獨特,從某一側面體現出了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此水丞爲不透明乳濁玻璃,由模具吹制而成,造型規範,線條流暢,質地細潤,拋光光滑,雖小猶精。

【黃地套紅色玻璃壽字蓋豆】

黃地套紅色玻璃壽字蓋豆,高17cm,口徑15cm。清宮舊藏。

蓋豆以黃色玻璃爲胎,外套紅色玻璃爲圖案。全器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爲一個帶蓋的扁圓形盒,以纏枝蓮紋和團壽字爲飾;中部爲圓形立柱,環飾纏枝蓮紋;底部爲覆碗式足,上飾纏枝花紋和勾連雲紋各一週。

此豆的造型由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演變而來,器形周正,紋飾則爲清代風格。此蓋豆爲清宮造辦處玻璃廠所造。

【豇豆紅套藍料玻璃花蝶紋瓶】

豇豆紅套藍料玻璃花蝶紋瓶,高24.7cm,口徑7.7-7.2cm。

此瓶以豇豆紅色玻璃爲胎,套飾藍色花紋。器體爲扁八棱狀,頸部飾俯蕉葉紋,腹部飾牡丹、荷花、山茶、梅花等,間有蝴蝶、蜜蜂等昆蟲在花叢中飛舞,近足處飾花蕾紋一週。底刻陰文楷書“乾隆年制”四字雙直線款。

該器清新淡雅,雖然紋飾較豐富,但卻僅以天藍一色來表現,兼之豇豆紅色的地子也是以柔靜見長。此瓶無論顏色,還是疏朗大方的佈局,都與乾隆時期盛行的圖案繁縟、顏色豐富的風格有所區別,代表了嶄新的藝術取向。

【攪玻璃瓶】

攪玻璃瓶,高20.8cm,口徑11cm。

瓶喇叭狀圓口,口沿外撇,頸直且較長,約佔全器的二分之一弱。腹部類鵝卵形,最大徑偏上,近底處束緊,高圈足。足底陰刻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分佈周邊的上、下、右、左處。瓶的口沿和足部爲碧綠色,頸、腹部飾白、藍、紅三色相間的條帶紋,斜向纏繞全器,其顏色的相間規律爲白、紅、白、藍。

攪料工藝是乾隆時期創造的一種新的玻璃裝飾工藝,其工藝過程比較複雜,類似於擰絲。在玻璃器上最早出現款識的時間是清康熙年間,直到清末,大量的清宮造辦處玻璃廠作品常有年款,但是款識分佈方式多爲雙直行、單直行,並加圈欄。這件作品的刻款方式卻比較特殊,呈單字分別處於四個方向。

此瓶顏色純正,質地潔淨,造型雅緻,紋飾流暢活潑,如行雲流水,爲本來靜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機,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玻璃珍品。

【玻璃胎畫琺琅彩花卉紋瓶】

玻璃胎畫琺琅彩花卉紋瓶,高9.8cm,口徑2.4cm。

此瓶撇口,細頸,圓腹,矮圈足。乳白色玻璃胎,通體畫琺琅彩紋飾:頸部黃地上繪3個黑色團壽字,肩部繪如意形裝飾帶,腹部由縱向黃色條帶均勻地分爲三部分,分別飾萱草、芙蓉、罌粟花卉紋。底中心處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瓶玲瓏小巧,線條柔和,玻璃胎體溫潤如玉,紋飾色彩清麗,具有典型的宮廷藝術風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