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受影视作品的误导,把武工队演艺成游击队,让观众误以为武工队与游击队一样,就是专门打仗的游击武装,这是极大的误导。

武工队就是武装工作队,带着武器的工作队。

工作队,才是它最本质的部分,在敌后带着枪的对敌宣传工作队。游击队,则一边种田生产,一边扛枪打仗。

与游击队很大区别:

1、游击队在游击区活动,根据地外的边缘地带活动。武工队活动区域主要在日伪敌占区。

游击区有一定群众基础,有秘密的抗日政权,可以在夜间活动,有可以回旋游击的余地,根据地主力随时可以支援。

老电影经常就会出现这一幕,经常会有八路军带着部队与游击队一起打据点。

而在日伪的治安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老百姓都被敌人强行组织起来了,象什么“防共自卫团”、“防共青年团”、“防共妇女会”、“防共儿童团”等等。

武工队刚刚进入敌占区时,追杀他们的,并不象文艺作品表现的那样只是少数的汉奸,而是几乎所有加入各种防共组织的一般群众。

只要他们在哪个村一露头,哪个村的男女老少敲锣又叫喊又追捕。而这样的情况,在游击区是基本不存在的。

2、是组织形式不同。游击队基本都是接受县委、区委领导的,也有受军分区领导的,而武工队全部是受军分区政治部领导。

也就是说游击队是地方领导下的地方武装,而武工队则是执行部队特别任务的行动队伍。

3、成员组成不同。游击队队员主要是当地附近农民,只要愿意参加,一般是来者不拒。

武工队的队员则都是在具备长期实战锻练有高超杀敌技能的敌工、锄奸、侦察等专职干部和八路军的连排长、战斗骨干中精挑细选的。

按彭德怀在《武工队的组织与斗争》中的要求,“所有人员,均须有较高的政治质量,真能担负宣传、组织、武装斗争三位一体的任务。”

考虑到敌后工作的环境,每支武工队的人数都极有限,多控制在二十人上下,小的武工队不足十人。

4、任务不同。游击队有打仗和破坏敌人设施的任务,而武工队则没有打仗的任务。

不论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晋绥,还是八路军总部,都不仅没有将打仗作为武工队的任务。

反而还一再强调武工队不是游击队,不能过分地刺激敌人而忘记自己主要的工作。

彭德怀、刘伯承等都曾反复强调武工队的任务是政治进攻,不是军事打击,不能作无谓牺牲。

罗瑞卿还曾批评过一些对武工队任务不熟悉的军分区领导,“有些地区把武工队当作游击队去使用,过于强调其武装的运用,而忽视了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对敌政治斗争。

因为武工队的斗争方式主要为政治进攻攻心战,宣传战、打击与改造伪政权、建立秘密关系等等。

5、武器配备也不同。游击队一般都是刀、枪都可以用。而武工队,其所配备的近战兵器在当时是相当棒的。

不论队长队员都是双枪。有的是两支短枪,有的是一长一短,而短枪基本是当时最牛逼的盒子炮。

长枪则既有相对短小便于隐蔽携带的骑枪,也有抗战时比较罕见的冲锋枪。

以曾经担任支队侦察科长和武工队领导的刘流创作的小说《烈火金钢》为例,他在书中描写的武工队,共22人。

其中正副队长是每人两支盒子炮和一支护身的撸子,20名队员,是每人一支盒子炮和一支四四式骑枪。

《地道战》中反映的真假武工队,队员也都是两大件,即三八式骑枪、长苗盒子炮。这是与事实相吻合的。

虽然武工队没有打仗的任务,但由于其所处的环境与所担负的使命,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斗,却是比一般的游击队更频繁也更惊险的。

神出鬼没的锄奸行动,也是比一般的军事行动更紧张更富传奇色彩的。

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不会象电影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主动找敌人打仗,不会硬碰硬地对打。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