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產業是許多國家重點扶持的領域,高技術產業的價值在於可以獲得國際競爭中的優勢(我有而你沒有的能力),併爲未來製造業發展創造新的機會。然而,高技術產業隨着技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複雜,所需要的各類資源也越來越龐大,爲此各國都傷透了腦筋。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與越來越考驗一國的經濟實力和國家能力,而另一方面,國家仍然需要擔心高新技術過快發展導致的技術過快迭代,以至於技術無法轉變爲真實經濟利益形成的財政黑洞。這一問題各國也都在謹慎地處理。

美國對於高新技術的態度非常敏感,因爲此領域涉及美國霸權基石

硅谷

對於世界最發達的美國而言,類似的高新技術產業有自己的獨到優勢。美國擁有大量的技術企業,也擁有足夠多的高等院校,擁有最爲豐富的情報信息,還可以擁有世界範圍內最爲優質的人才。通過美國發達的金融制度,高新技術產業的資金鍊往往也十分穩定,可以較爲容易的融資。此外,美國龐大的軍費開支中也有一部分用於“軍民融合”的技術研發,以此對處於早期發展的新技術進行保護。目前來看,美國的制度優勢導致的技術優勢仍然非常顯著,其相對於歐洲、東亞都有更爲顯著的優勢,預計還會是未來新型技術的主要發源地。

美國對於高新技術的態度非常敏感,因爲此領域涉及美國霸權基石

SpaceX不是毫無基礎

但是,作爲領先者,美國也有自己的困擾。困擾在於先行者需要負擔龐大的機會成本,同時競爭者可以通過“搭便車”來快速追趕。換言之,美國在前面探路,後面的人則摸着美國過河。因此,美國要保持自己的技術優勢,就需要有更多的保護措施。這些保護措施不僅僅在於知識產權保護,同時還可以通過國際合作、防務替代以及國際制裁等方式來完成。制裁當然是最後一步,比如1987年的“東芝事件”。

因此,即便是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領導者,美國對於高新技術的態度其實也是較爲保守的。美國並沒有爲追逐利潤而去擴散自己的技術,相反,大部分的高新技術核心美國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裏,轉移出去的產業事實上只是這些核心技術的外圍組成而已。

美國對於高新技術的態度非常敏感,因爲此領域涉及美國霸權基石

東芝事件令蘇聯核潛艇技術快速發展

美國的控制與其說是陰謀,不如說是陽謀,讓對方沒得選。典型如現在的F-35的原型JSF項目,美國主導而多國聯合開發,但是隻有美國擁有最終的成系統整合能力和相關的生產能力。換言之,除美國外參與方都只有子系統的研發能力而不具備整機的開發能力。最終結果就是F-35的到來可以讓其他國家的防務能力快速提升,但是也讓其他國家不願意單獨或拋開美國聯合研製新型戰鬥機,從而放棄了這類先進項目背後自行掌握全套尖端技術的權利。JSF項目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聯合研製項目,也因此消滅了更多潛在項目。

美國對於高新技術的態度非常敏感,因爲此領域涉及美國霸權基石

F-35

這套體系其實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挑戰者,原因之一是美國對世界另一個生產研發中心,也就是西歐地控制,類似的還有日本。但是,近年來情況有了許多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是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而另一方面則是美國似乎放鬆了對歐洲和日本的控制,這一切可能醞釀着新變化。近期的事態,其實也是美國遏制潛在對手的做法。一旦美國真正認定了潛在對手,經濟利益很大程度上將不會改變政治決策,因爲這也涉及美國霸權的基石。

當然,如果技術源於內生,美國再多的制裁也只能減緩而不能消滅對手發展。不幸的是,高精尖技術現在已經不是中等國家可以玩得轉的,後發國家或國家集團面對巨量的資源需求能夠依靠的基本上也就只有國家資本主義和跨國合作,而國家資本主義又會有自己的問題。發達國家的先發優勢很大,而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如何去有效率地整合資源、如何去拓展國際合作,仍然會是個問題。

美國對於高新技術的態度非常敏感,因爲此領域涉及美國霸權基石

這些都還是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