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从上海来的年轻游客汪玉青来到了巴马瑶族自治县,游览了百魔洞,游玩了水晶营,进了百鸟岩,到了长寿村,吃了不少长寿美食。离开的时候,他感到一些遗憾,这一路,他看到的和想象中的有所不同。巴马是少个少数民族县份,村里,街头,应该都是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们。然而,他没有看到,他看到的都是穿着一样的“汉服”。

※工艺复杂 视为珍品

壮族服饰

汪玉青的遗憾可以理解。他并不知道,河池各少数民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相当于一种礼服,只有在重要或者隆重的日子才穿上。

河池的各个少数民族制作一件服装,不是容易的事。以仫佬族为例,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布匹,然后才制作成衣服。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织好的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蓝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

壮族制作服装的过程,跟仫佬族差不多。但是,壮族人还有一道独特的工艺,那就是“蜡染”。蜡染古称“蜡缬”,是壮族民间一种传统的印染方法,工艺不算复杂,但需要相当高超的技术。所用原料主要都是当地土产如蜂蜡、白布、魔芋、草灰、蓝靛。先将白布用草灰漂白,再把浆糊抹在白布背面,晒干后放在板上磨平,然后按需要幅度大小剪下,再用蜡刀蘸蜡液(先用木炭煮溶在容器中),自由地在布面上勾划成丰富多彩的图案。画好后将蜡版放入蓝靛中浸染数次后再投入沸水中漂去黄蜡晾干即成。

这些经过精心制作而成的服装,每一件都是工艺品,平时不会轻易穿到身上视人,只有走亲访友或遇上喜事的时候才会穿。

※款式各异 饰品独特

河池市瑶学学会会长蒙有义在《河池市民族濒临危消亡文化考察与思考》(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一书中提到,河池市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全市8个世居民族共有民族服饰式样与各类图案249种。但从色调来说,河池各少数民族服饰的色调都比较简单,例如仫佬族崇尚青色,壮族以黑蓝两色为主,瑶族以黑色为主,白裤瑶喜欢白色等等。

番瑶服饰

但是,简约的款式中,却蕴涵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蒙有义说,河池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从款式到各种饰物,都充分地体现各民族的特点。众所周知,河池最为独特的少数民族是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裤瑶。白裤瑶的裤子一般是白布制成,裤脚的长度一般到膝盖处,裤脚用黑色的布包边,用红线绣花点缀,膝盖处绣着五根直的红线条,中间三稍根长,两边两根稍短,形状像人的手印。关于这五根红线,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已年过六旬的瑶王,膝下有一个很漂亮的公主 ,嫁给了当地土司的儿子。婚后,土司利用儿子的关系,施计盗取了瑶王的大印,派兵包围了瑶寨。瑶王怒不可遏,但对土司的威胁并不惧怕,亲自指挥族人作战,双方打了几天几夜,战斗非常激烈。瑶王被围困在一个山头上。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瑶王召集各寨寨主商量对策,一位采药老人献计说:“我以前采药时,发现山后悬崖有一条小路,可以从那里突围。”瑶王听后,高兴得两手往膝盖一拍说:“对,就这么办。”在采药老人的带领下,同胞们都脱了险,而瑶王因伤势太重,不久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英勇善战的瑶王,族人按照他逝世时的装束做成民族服装,裤子上的五根红线条,象征瑶王的手印,裤长及膝,意味着当时战斗的残酷。

毛南族服饰

白裤瑶女子的上衣分冬夏装两种。冬装式样与男子的外衣差不多。夏装却很原始奇特,称作挂衣,没有衣袖,前后各一块,两边肩上各用10厘米宽的黑布连着,腋下没有扣子,全都敞开。挂衣底为黑色,背面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大多数图案都像一块方印,意为瑶王的大印永远在瑶家人民的心中。下装全是褶裙,长到膝盖处,用丝线绣上层层相连的花边,看起来十分漂亮。

和白裤瑶女性穿着不同,仫佬族妇女大都是穿着滚粗边的宽袍阔袖满襟衫,下身穿绣花桶裙,项上有银圈,耳上戴银环,手戴银手镯、戒指。而仫佬族的成年男子,做客时和平时穿的却不一样。做客时穿的是长衫,平时穿无领短衫,长度正好可以盖过臀部,衣服身宽袖大,前襟有缝扣,开于右胸侧面,看起来像“木桶盖”,所以,也俗称“木桶盖”或者“琵琶襟”。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河池的各民族当中,毛南族的服饰最为复杂和有特色。毛南族的服饰,大都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用途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各种类型和款式。按性别和年龄来分,一般分为外衣、妇女专用衣、青年装、儿童装和老人服装。按季节和用途区分,冬衣称“骨年香”、夏衣称“骨年突”;喜事、走亲访友穿的称“骨拜板”;劳作穿的称“骨费工”等等。

除上述三个少数民族之外,巴马番瑶的服饰特点也十分突出。

巴马番瑶(也叫“布努瑶”)的服饰颇具浓郁的地方特色。番瑶的服饰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服饰文化,在节日或婚嫁等喜庆的场合,番瑶男女老少总是喜欢穿上自家制作的五彩斑斓服饰,来往于人群之中,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番瑶女子的服饰上配有银牌、银链、耳环、手镯、项圈、铜扣、银钗、串珠等饰品,这些银饰品种类繁多,图形各异。头、身、腰、手以及臀部等都挂(别)有形态各样的银饰,每一种银饰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有的还可以作为装盛物品的器具。

番瑶信奉月神,她们视月亮为世间万物之母,是始母密洛陀升天的化身。因此,男子的“辟邪银佩”和女子胸前的银项都是月牙形。但是,番瑶女子胸前佩戴的月牙形银项是根据不同的年龄各有讲究,小女孩、未婚女子和婚后的妇女佩带的银项条数各有差别,小孩一般只挂三条银项,意思是父母和自己共三丁;未婚的青年女子挂着四条,意味着希望成双对;而结了婚的女子则要挂上五条,表示自己已经成家,身边人丁很多。

在番瑶地区,妇女手上一般都会有一副银手镯,这副银手镯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还有特别的用途,那就是刮痧。因为番瑶居住的地方多为湿气较重的山区,经常会染上痧气。一旦染上痧气,银手镯就可以发挥作用:用毛巾把银镯和煮熟的鸡蛋包住,使劲在患者身上一些穴位反复地搓刮(当地人称“刮痧”),痧气就会附在银镯上,形成一道墨绿色的附层,据说这就是痧气。把痧气刮走了,人也就没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