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相聲門裏講究的就是師承輩分,儘管很多局外人對這些傳統褒貶不一。有人認爲,嚴明的門戶關係是行內規矩,存在即合理。其他曲藝門類同樣有師承輩分的約束。但也有人認爲,這是舊社會遺留的糟粕,要想把這門藝術發揚光大,先要破除門戶界限。演員擺知拜師不僅僅是跟隨恩師學藝的開始,從此在相聲門裏也有了自己的輩分定位。

馬氏相聲以其流傳廣遠,文雅脫俗的風格備受後輩推崇和敬仰。很多青年相聲演員都已能成爲馬氏相聲傳人而驕傲。正所謂大家常說的“無派不宗馬”,可見馬氏相聲對於如今相聲表演風格影響至深。無論是郭德綱、高峯還是何雲偉早期都以馬三爺和少馬爺的表演風格爲範本。馬氏相聲由馬三立開始正式開宗立派,集大成的馬三立將父親馬德祿和恩師周德山的藝術風格融會貫通,梳理成了現在的馬氏相聲。長子馬志明,孫子馬六甲雖然都各自有師父,但表演風格上仍有深刻的馬氏相聲烙印。

馬六甲雖然沒有專業從事相聲表演工作,但年幼之時,父親馬志明早已爲他選了一位名師,同時也是馬志明的大師哥,馬三爺的搭檔王鳳山先生。王鳳山是寶字輩,馬六甲順理成章的排在文字輩,可以說馬六甲從小就是行內的大輩兒。因爲80後的他與1929年出生的蘇文茂是平輩,像如今已經68歲的姜昆見了馬六甲也要叫一聲小師叔。

“鋪綱”到此爲止,馬上入“正活”。就在前兩年,八零後的小老藝人馬六甲也收徒弟了,弟子是同樣80後出生的天津青年相聲演員郝夢春。師徒二人年齡相差無幾的以前在行內並不多見。像馬三爺的大弟子閻笑儒先生比師父還年長一歲的絕對算是個例了。爲什麼收一個跟自己年齡相仿的人當徒弟呢,這還要從少馬爺這說起。起初郝夢春一心想拜在少馬爺門下,但鑑於馬志明先生在行內輩分太高,之前收黃族民已經遭到同行的極力反對了,因此拜少馬幾乎不是不可能的。最終,馬志明先生提出一個兩全之策,讓郝夢春拜自己兒子馬六甲,但可以跟自己學能耐,親自給郝夢春說活。這對於一個青年相聲演員來說無疑是天上掉餡餅的幸運。一來是馬氏傳人而且輩分不低,二來能得到少馬爺真傳,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現如今,觀衆在相聲園子裏看郝夢春的相聲不難發現,其創作的一些新作品中,都着眼於刻畫市井小人物,這與少馬爺甚至馬三爺的藝術風格一脈相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