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高順和張遼兩個人的履歷。

高順跟隨呂布征戰四方,直屬部下七百餘人,號稱千人,鎧甲兵器都精練齊整,嚴守軍紀軍備嚴整且作戰時相當勇猛,高順每次率領着部隊攻擊敵方陣營,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敵方陣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高順率領之部隊有爲“陷陣營”之美譽(三國時期五大精銳部隊之一)。“陷陣營”曾經擊敗過擁有關張的劉備軍,可見一斑。狐疑的呂布唯一信任的大將是高順,他唯一放心的部隊就是“陷陣營”。

高順

張遼本是聶壹的後人,其家族爲了避怨而改張姓。他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只說在呂布帳下做過北地太守、魯相等職。

先說說高順和張遼被推上來的過程:

須臾,衆擁 高順至。操問曰:“汝有何言?”順不答。操怒命斬之。

卻說武士擁張遼至。操指遼曰:“這人好生面善。”遼曰:“濮陽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卻?”操笑曰:“你原來也記得!”遼曰:“只是可惜!”操 曰:“可惜甚的?”遼曰:“可惜當日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

那麼問題來了,高順一言不發,曹操立刻殺了他,張遼破口大罵,曹操卻收了他,這是爲何?因爲二人都是忠義之人!

高順其人“爲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收賄” ,可以說是典型的剛正不阿,以忠誠聞名。他的一言不發,恰恰表達出了他的態度,“無話可說,有死而已”,這在反覆無常的呂布陣營中頗爲難見:在呂布的手下當中,曹操無法勸降的也只有他和陳宮。

而張遼的罵,也是一種態度。什麼態度?他不想死!當然,不想死和怕死是有區別的。張遼爲什麼不想死,因爲他也是一個忠義之人,只是他的忠義和高順有所不同,高順是愚忠;而張遼卻一直在尋覓明主,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他內心深感爲呂布這廝而死是不值得的。所以,他要用罵,來向曹操表達一種求生的態度。

請看張遼之前的內心活動:

次日, 張遼引兵攻打西門。雲長在城上謂之曰:“公儀表非俗,何故失身於賊?”張遼低頭不語。

之前說過張遼的履歷,跟隨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張遼是三國大將裏少有的聰明人,他深知這幾個人都不是他心中的明主,關羽這麼一說,正說他的心裏去了,所以這才低頭不語。

張遼

再看曹操的反應:

操大怒曰:“敗將安敢辱吾!”拔劍在手,親自來殺張遼。遼全無懼色,引頸待殺。曹操背後一人攀住臂膊,一 人跪於面前,說道:“丞相且莫動手!”

曹操是真的發怒麼,要殺張遼,那和高順一樣推出去殺了就可以了,怎麼還要親自動手?他已然讀懂了張遼的言外之意,但他也想試試張遼的成色,到底是不是貪生怕死的人,這才拔劍,此時,張遼全無懼色,正合曹操的心意。這個時候,劉備和關羽紛紛出手阻攔:

話說曹操舉劍欲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雲長跪於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 當留用。”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那麼劉備,此時是明白曹操的心意的;而關羽不懂,是真怕曹操殺了張遼。

爲什麼這麼說,請看用詞,劉備攀住臂膊,攀是什麼意思,拉扯的意思,根本就沒用力,也就是意思意思,這是一方面,再者,劉備看出此時曹操需要一個羣衆演員來搭戲,自己樂得做這個和事佬。而關羽哪有那麼多的心思,當時就跪下,求免張遼一死。

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乃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遼感其意,遂降。

曹操

那麼說,曹操說的是真的麼,是!本來就是演戲,人生如戲!更何況方纔又有劉備和關羽兩個配角搭戲,這是再好不過。這件事,他看準了三個人,一個是張遼的“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曹操對張遼的評價);一個是劉備,真梟雄,能讀懂自己的心思,所以後來纔有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最後一個是關羽,關羽真的是忠義之人,竟然爲了一個敵將下跪求情,實在難得的真性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