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探险队古生物学家格兰介博士到长江流域考察,在万县一个小镇的中药铺里,发现一味“龙骨”的中药,竟然是古哺乳动物化石。他以此为线索,追踪到万县新田镇盐井沟,了解到当地农民在农闲时,为了生计挖掘“龙骨”到药材铺出售。

于是,格兰介博士先后三次到盐井沟进行动物化石的收集,最终采集到相当完整的东方剑齿象、虎、犀牛、大熊猫、貉等大量有价值的古生物化石,并将其全部偷运回美国。

1953年,他们研究了这批化石,将之称为“万县动物群”或“盐井沟动物群”,这是中国南方第四纪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最为典型的代表。自此,拉开了重庆三峡地区考古的序幕。

玉溪遗址揭开早期人类活动的奥秘

长江进入丰都县高家镇一带,江水折向北流淌。在河流的拐弯处,有玉溪河缓缓注入。在玉溪河口的两岸,分别是玉溪和玉溪坪遗址。大约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有一群原始人生活在这里。他们捉野猪豢养,把野猪慢慢驯化成了家猪。

据“史书”记载,距今7500–6400年间,有一支以渔猎为生的古人来到这里。这里河水汇聚,山林茂密,江滩卵石随处可见,他们将卵石加工成渔猎工具,捕获各种野兽、鱼虾,吃剩的兽骨、蚌壳又被加工成各种工具、装饰品。距今约6200–5500年,一群可能来自长江上游的人群迁徙到此,出现在玉溪河口。这支人群很可能驱逐了原来的玉溪人,也可能与他们融合。于是,一种新的文化出现了。新玉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渔猎退居辅助地位,台地农业得到大力发展。

石器开始通体磨光,陶器多为平底器,而且一改以前红褐色的基调,出现了大量的灰陶。距今5500–4600年,一种叫做“玉溪坪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在玉溪遗址留下了足迹。专家推测,河对岸可能是当时人们生活、居住的中心,玉溪坪则是农业耕作或其他临时活动的一个场地。

玉溪遗址是西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三峡文化的“见证者”,其对构建重庆远古历史意义重大。根据丰都玉溪遗址推断,7000年前玉溪河两岸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有许多动物出没其间在这里,环境考古学家们发现了遥远时代的洪水记忆。在玉溪,骨渣总是成层分布,并被一层一层的纯净砂层所分割。

考古者们共发现了三十多层砂,采样分析发现这些就是几千年前的洪水遗迹。由此推测,在长达1200余年的时间里,平均至少40余年就会发生一次淹没现台地的洪水。因常发洪水,不宜种水稻,所以当地人捉野猪豢养。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丰都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玉溪遗址发掘出了40多块骨头,这些骨头被正式鉴定为家猪骨头,距今已经有7000年的历史。

在史前文化之后,玉溪文化并未中断:这里发现了商周人的尖底杯,东周的 “花边圜底小罐”,在遗址高出江岸台地约30米处,从汉代到六朝,一座座砖室墓矗立于小山上,里面放满各色精美的陶、瓷、铜铁器。唐代,玉溪一度成为宗教盛行地。宋代,这里甚至出现了商业的繁华。明代,玉溪河边第一次兴起冶炼工业,这里出现了可能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炼锌窑炉。

从1999年开始,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经过数年的发掘,终于全面揭露了这个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延续到唐代的遗址。考古工作者认为,玉溪遗址曾是一个石器制造场,现在看到的石制品就是当时人类制作石器留下的。陶器主要有釜、碗、钵、盆几大类,其烧制温度较低,质地疏松,器形简单,显得非常古老,它们都是采用一种比较原始的叫做“泥片贴塑”的技术制造的,具体说就是将粘土擀成一块块薄片,层层敷贴拼合成各种陶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