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亞探險隊古生物學家格蘭介博士到長江流域考察,在萬縣一個小鎮的中藥鋪裏,發現一味“龍骨”的中藥,竟然是古哺乳動物化石。他以此爲線索,追蹤到萬縣新田鎮鹽井溝,瞭解到當地農民在農閒時,爲了生計挖掘“龍骨”到藥材鋪出售。

於是,格蘭介博士先後三次到鹽井溝進行動物化石的收集,最終採集到相當完整的東方劍齒象、虎、犀牛、大熊貓、貉等大量有價值的古生物化石,並將其全部偷運回美國。

1953年,他們研究了這批化石,將之稱爲“萬縣動物羣”或“鹽井溝動物羣”,這是中國南方第四紀中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羣”最爲典型的代表。自此,拉開了重慶三峽地區考古的序幕。

玉溪遺址揭開早期人類活動的奧祕

長江進入豐都縣高家鎮一帶,江水折向北流淌。在河流的拐彎處,有玉溪河緩緩注入。在玉溪河口的兩岸,分別是玉溪和玉溪坪遺址。大約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有一羣原始人生活在這裏。他們捉野豬豢養,把野豬慢慢馴化成了家豬。

據“史書”記載,距今7500–6400年間,有一支以漁獵爲生的古人來到這裏。這裏河水匯聚,山林茂密,江灘卵石隨處可見,他們將卵石加工成漁獵工具,捕獲各種野獸、魚蝦,喫剩的獸骨、蚌殼又被加工成各種工具、裝飾品。距今約6200–5500年,一羣可能來自長江上游的人羣遷徙到此,出現在玉溪河口。這支人羣很可能驅逐了原來的玉溪人,也可能與他們融合。於是,一種新的文化出現了。新玉溪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漁獵退居輔助地位,臺地農業得到大力發展。

石器開始通體磨光,陶器多爲平底器,而且一改以前紅褐色的基調,出現了大量的灰陶。距今5500–4600年,一種叫做“玉溪坪文化”的考古學文化在玉溪遺址留下了足跡。專家推測,河對岸可能是當時人們生活、居住的中心,玉溪坪則是農業耕作或其他臨時活動的一個場地。

玉溪遺址是西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這個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三峽文化的“見證者”,其對構建重慶遠古歷史意義重大。根據豐都玉溪遺址推斷,7000年前玉溪河兩岸氣候溫暖、雨量豐沛,有許多動物出沒其間在這裏,環境考古學家們發現了遙遠時代的洪水記憶。在玉溪,骨渣總是成層分佈,並被一層一層的純淨砂層所分割。

考古者們共發現了三十多層砂,採樣分析發現這些就是幾千年前的洪水遺蹟。由此推測,在長達1200餘年的時間裏,平均至少40餘年就會發生一次淹沒現臺地的洪水。因常發洪水,不宜種水稻,所以當地人捉野豬豢養。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在豐都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玉溪遺址發掘出了40多塊骨頭,這些骨頭被正式鑑定爲家豬骨頭,距今已經有7000年的歷史。

在史前文化之後,玉溪文化並未中斷:這裏發現了商周人的尖底杯,東周的 “花邊圜底小罐”,在遺址高出江岸臺地約30米處,從漢代到六朝,一座座磚室墓矗立於小山上,裏面放滿各色精美的陶、瓷、銅鐵器。唐代,玉溪一度成爲宗教盛行地。宋代,這裏甚至出現了商業的繁華。明代,玉溪河邊第一次興起冶煉工業,這裏出現了可能是當時中國最早的煉鋅窯爐。

從1999年開始,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經過數年的發掘,終於全面揭露了這個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延續到唐代的遺址。考古工作者認爲,玉溪遺址曾是一個石器製造場,現在看到的石製品就是當時人類製作石器留下的。陶器主要有釜、碗、鉢、盆幾大類,其燒製溫度較低,質地疏鬆,器形簡單,顯得非常古老,它們都是採用一種比較原始的叫做“泥片貼塑”的技術製造的,具體說就是將粘土擀成一塊塊薄片,層層敷貼拼合成各種陶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