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作爲中國屈辱的近代上中影響深遠的一代重臣,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都不一而足。雖然他也有着拯救清政府的志向,也付出了行動。而李鴻章被詬病最多的是甲午戰爭和之後的《馬關條約》,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一行人坐船抵達了日本馬關,拉開了後來史稱"馬關議和"的序幕。

李鴻章到了日本,和伊藤博文商討簽約,伊藤博文態度很強硬,表示:賠償白銀3億兩;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駐紮這些地區的清軍交出武器物資;津榆鐵路交由日本管理;停戰期間日軍軍費由清政府支付。

在面對如此天價的賠款和大量的割地,當時的李鴻章也不敢擅自做主,於是向京城方面發報請慈禧定奪,李鴻章發電請示清政府後,表示拒絕,要求重新談判,一時間,中日兩國在春帆樓上脣槍舌劍,談判因此而陷入僵局。

按照規定,談判失敗後將在次日繼續。於是李鴻章懷着不安的心情,乘轎返回驛館。可是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正是這起對李鴻章的刺殺案使得中日間的停戰談判得以峯迴路轉。

1895年3月24日,第三輪談判結束,還沒結果,李鴻章坐着驕子愁眉苦臉地走在回驛館的路上。突然一個叫小山豐太郎的日本人,在人羣中突然竄出來,還沒等李鴻章反映過來,男子舉槍向李鴻章打了一槍。73歲的李鴻章左臉頰中彈,滿臉是血,血順着臉頰流到嶄新大的黃馬褂上。

等大家回過神來才發現李鴻章倒下了,子彈穿過了左顴骨,直接進入到左眼的下方,李鴻章當場差點就暈死過去,後經過醫生的搶救後,李鴻章甦醒過來。看到被鮮血染紅的黃馬褂,李鴻章囑咐隨員將血衣保存下來。面對這件血衣,73歲高齡的李鴻章感慨道,"此血可以報國矣。"

次日,在第四次談判中,李鴻章用這件黃馬褂讓日本做了讓步,把之前的3億兩白銀減爲2億兩,他立即發電報請示慈禧太后,得到同意的答覆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回國後他拿着染血的黃馬褂回國呈給慈禧太后時,太后只是一笑,說:難爲你了,還留着。

李鴻章的確稱不上聖人,他也沒有完全爲了國家奉獻自己,可他至少在自私和無私之間偏向了無私,還是希望國能強盛,從他不辭辛勞創辦北洋水師,爲國談判身負重傷中可以看出李鴻章並非一個自私自利的權臣。但經此一役,大清朝數十年洋務運動的成果毀於一旦,西方徹底拉開了瓜分中國的浪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