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班族的您時常肩頸痠痛,一週會超過兩次以上需要花錢按摩肩頸,或按摩後維持不超過兩三天,阿銘師會懷疑您的付出像是在打水漂,有去無回。

一般會認爲肩頸痠痛的原因在於「姿勢不良」或是「壓力大」,造成肩頸肌肉緊繃。所以會要求坐姿、買特製的椅墊與背靠墊,更多的是一直跑去按摩放鬆肩頸肌肉,但往往撐不久,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頑固的肩頸痠痛,根本原因在「腰傷」!

我們人種上屬於智人(Homo Sapien),是唯一直立行走的物種。所以爲了保持直立的狀態,腰腹部的核心肌羣必須有足夠的支撐力。所以一旦「核心肌羣力量不足」,人體爲了「防止結構塌陷」,會命令其他肌羣緊繃用力,撐住脊椎與頭頸的相對結構。這肌羣您猜是哪裏?就是頭肩頸肌羣,諸如斜方肌、頭半棘肌、頸夾肌、提肩胛肌……

先跟您說一個小故事:

一個搬家公司,原本體力活兒是給力氣大的A同事(核心肌羣)做。但A同事一直請病假,公司便請坐辦公桌的B同事(肩頸)暫時代班。

結果A同事遲遲一直沒治療好,文弱的B同事被迫一直幹體力活,當然很快就疲勞。當B同事不堪負荷,向公司提出狀況後,公司卻跟B同事說再忍耐一陣子,去按摩放鬆一下。B同事按摩完後,覺得暫時改善,又可以繼續工作了。

於是週而復始,慢慢地B的身體出現實質的傷害,也是指日可待。

您看完這個小故事有什麼感想呢?是不是想問爲什麼不趕快讓力氣大的A同事治療好回到工作崗位,放B一條生路?

是啊,我也想問爲什麼不這麼做?

在臨牀上,我們用傷科治療或運動治療,恢復肩頸痠痛患者的腰腹功能時,往往從腳開始針還時,患者的肩頸就開始輕鬆五成以上了。處理完腰腹部,患者就已明顯改善。

除非肩頸處於高壓狀態時間太長,以及出現頸椎小面關節(facet joint)或肌腱的受損,才需要加上頸椎局部治療,但在頸椎治療前也必須先還原腰部。而肩頸易痠痛的患者,往往也同時伴有久坐屁股酸或腰痠背痛的症狀。

但真正治療概念應該怎麼做呢?民衆的保健防護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必須要按摩,應該怎麼做呢?

因爲筋膜的分佈,腹部的筋膜是往腳延伸的,而背部筋膜是向手臂延展。這點在與黃帝內經所述的「背爲陽腹爲陰,手爲陽足爲陰」剛好符合。所以腹部核心無力造成的肩頸痠痛,與其按摩肩頸背,「不如按摩兩條小腿。」

小腿的哪裏最適合呢?在影片中足太陰經脈與足少陰經脈。也就是小腿內側,位於脛骨內側的肌腱的部位。這裏的筋膜連到腹部,再往上到頸前的胸鎖乳突肌。

【適應族羣】

適合按小腿來解除肩頸痠痛的族羣,主要就是腹部與前側筋膜塌陷緊繃,判斷方式如下:

    挺腰困難或是疼痛。無論是挺腰痛,或即使不痛,但挺腰有挺跟沒挺一樣,腰椎關節硬邦邦的根本沒什麼活動。躺下按壓腹部會脹痛,無論伴隨緊繃與否。頭向後抬時會產生頸部疼痛,偶爾會輻射到肩、背部。

只要是符合以上三點之一,代表您的肩頸腰背痠痛主因是前側核心肌羣爲主,按摩小腿內側或是按摩腹部,會比按摩肩頸更爲適合。

【按摩小訣竅】

以往我們都覺得,按摩要越大力越好,最好整個人跳上去踩。這樣只能強迫放鬆筋膜,而不能讓筋膜「回家」(歸位)。

沒錯,阿銘師想帶您嘗試做還原療法,「推還」。推還,首先要輕,先淺再深,而且推拿按摩有方向性。

    患者膝蓋要彎曲,無論坐姿或平躺。雙手搭住皮膚,貼住不要滑動,也不要按太深,在皮就好。順轉與逆轉交替轉動皮膚,感覺要把「皮膚跟肌肉兩層轉開轉松」。(過程不要搓到皮,要貼着皮膚)重複3.的步驟,一直到覺得皮膚較松。開始用較深層的按摩,去按小腿內側,由前往後撥動。

如果按完小腿還是不夠時,表示腹部筋膜也打結了。接下來分享 腹部的按摩法:

還原=決定方向+製造流動(小提醒:小腿按摩完才按腹部喔)

    按壓腹部,多數人會一側較鬆垮(也可能痛),一側較「緊+痛」。雙手貼住肚皮,從鬆垮側往緊繃側推肚皮(操作者位於被作者鬆垮側)。(目的是讓被作者腹部兩側張力均等。)保持這個狀態讓患者做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就是製造流動,此爲最推薦的方法,儘量保持至少3~5分鐘。

如果刺激度不夠,可以稍微加上推肚皮,或是讓被作者稍微做「仰臥起坐」,(方法按照之前阿銘師教的仰臥起坐 影片)

這些方式原則上能有效還原上班族一定程度的肩頸不適,但若操作後還是依然痠痛,建議找專業傷科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治療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