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中部、西南地区的农村,有一种常见野草,曾经是古代最重要纺织原料之一,古人甚至为它编写了专门的种植书籍,在我国古代地位很高,它就是苎麻。经我国专家考古发现,苎麻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种植,在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细麻绳和苎麻布,历经千年不烂,保存完好,因此苎麻被称为“千年不烂软黄金”。

​苎麻又叫野麻、白叶苎麻,它的叶子和构树叶子长得很像,但是苎麻叶子背面翻过来是白色的。在《本草图经》对它有描述:“其皮可以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面青背白,有短毛。”楮叶就是构树叶,正面绿色,背面白色。苎麻的皮可以织布,纤维长(是棉花的6倍)、韧性强(是棉花的7倍)、能吸湿透气、防腐防霉、质地轻盈(比棉花轻20%),是全球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

​苎麻种植技术简单,这也是它能在古代大量种植的原因之一。在《农政全书》中提到种植方法:“无种子者,亦如压条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无根处取远致为难,即宜用种子之法。”苎麻既能用种子种,又能压条、分枝栽,一次栽种,管理得当的话,能连续收割100多年,因为它是多年生宿根作物,地下根系发达,每年都能发出新枝。

曾经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苎麻种植地,世界上90%以上的苎麻都是我国生产的,外国人直接叫它“中国草”,是我国的国宝。

​在我国古代,苎麻布十分珍贵,因为受生产条件限制,苎麻布只能手工生产,工序复杂,产地很低,曾是王公贵族专享的布料,平民穿不起苎麻布。如今都是机器生产,有很多棉麻混纺的布料,都是以苎麻作为原料,主要是夏天穿,凉爽透气,还加工成各类床上用品,具有抗菌保健的功能,深受大众喜爱。

​苎麻除了皮能作为纺织原料,它的叶子还能吃。在湖南农村,有用野苎麻叶子做野菜粑粑的习俗,民间称“吃青”。它的做法和艾叶粑粑的做法差不多,焯熟后切碎,加糯米粉、大米粉等做成粑粑,蒸熟或者煎得两面焦脆了再食用,味道鲜美,还能清热解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