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1901-1984)名正权,后改名猨,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等待别了师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青年时期就能画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涛、八大山人画风的作品,几可乱真,所以有“南方石涛”之称。他早年画的《石涛画册》,竟被著名鉴赏家、画家陈半丁作为石涛“真迹”珍藏起来,以夸耀于画友面前,被张大千识破指出,后来传为佳话,足以证明千在二十几岁在摹拟古人传统绘画的功力和成就,已经是惊人了。张大千于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适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84年病逝台湾,享年八十四岁。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取长补短是密不可分的。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他于晚年又开创出具有现代新气象的中国水墨画风,其创作范畴庞大复杂的程度,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亦是少见,可谓是承前启后,集大成的画家。他的酣畅淋漓而内涵深厚的传统构成,雄奇瑰丽而富于精致的写真精神,更是独步画坛,堪称一绝。

旅居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擅长画花卉。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华等。而他平时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荷花画主要特点

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并且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故此,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岁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

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创泼墨彩之后,所画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

他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 张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爱荷花的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面。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他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用他自己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

张大千在一生中所画的荷花作品成千上万,除了在绘画风格反面存在规律外,就是在题字、用印方面也有规律。他在画荷作品上多钤“三十六陂秋色”、“冷香飞上诗句”等印。多题“三是鸥世界凉”、“江妃出浴”、“水殿风来暗香满”、”“塘坳闲意思池面好丰神”、“云破月来花弄影”、“媚水花开粉未干”、“君子之风其清穆如”等。张大千画过朱荷、粉荷、黄荷、白荷、墨荷、金壁荷;画过风荷、晴荷、雨荷、秋荷;画过没骨荷、工笔荷、写意荷等,总之,他笔下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

张大千画荷的风格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 师古期:

关于张大千画荷的师承问题,他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说道:“予乃效八大为墨荷”。由此可知,他画荷最初学八大山人,年龄在二十一、二岁。通过他二十多岁至三十多岁画荷作品,可以看出还临摹过陈白阳、徐青藤、石涛、陈老莲、新罗山人等,主要是取八大山人之“韵”,取石涛之“气”,溶石涛,八大于一体。对于气韵问题,张大千说:“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二、 集古期:

张大千自三十多岁至六十岁左右的荷花作品风格多样,富于变化。他在八大、石涛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宋代绘画的特点,使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钩金荷花富丽堂皇,没骨荷花清妍秀丽,写意荷花水墨淋漓。这一时期张大千画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荷花的花瓣上采用复笔点缀的方法,起提神醒目之作用。

在这一时期,张大千特别注意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他说:“画荷需要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字写不好,荷也画不好。”还说:“画荷花的干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瓣子就是楷书,水草则用早书。画荷需用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张大千一再提到的水草,倒是鉴定张大千画荷作品真迹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张大千画水草要依据重心所在,用草书方法画几笔水草,凡水草无层次、无力度的,皆为赝品。

三、 化古期:

自张大千六十岁左右到八十五岁期间,是他画荷的第二次大变革时期。他首创的泼彩、泼墨彩艺术不仅为山水画开辟了新纪元,也为画荷开辟了新的境地,为充分表现超出荷花本身的属性提供了条件,反之,画荷又使泼墨彩艺术阐发无余。泼墨彩荷花作品的出现也是“化古为已”的标志。

此期,张大千的一些荷花画虽近抽象,但有具象为基础,仍不失法度,有别古人,有别西画。他也认为超越了古人,如七十七岁作饿《钩金红莲》中题“自抒胸意,不袭前人;无人无我,无古无今”;在八十四岁作的《雨荷》中题:“此亦前贤所未经拈者”;八十四岁作的《红妆照水》中题:“拟徐崇嗣没骨法为之,南田而后无有效之者”。口气之大,近乎狂妄。对此,张大千在八十四岁作的《钩金红莲》中题道:“墨落一时手不住,任讥老子做狂徒。”如果有人说他狂,他将听之任之。

张大千画荷之源

大千先生绘画的花卉种类很多,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花等。而他平时画得最多的还是荷花。大千先生喜爱荷花,从他青年时代到晚年,始终未辍止过画荷。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千先生喜爱荷花, 应与他的个性有密切关系。荷花被视为高洁人格的象征物,并由此引伸出清雅不俗,温馨芬郁,隐逸绝尘等多层道德含意和审美观。这与大千先生历经多乱的世局,而不向世俗低头的倔强个性相吻合。

其次,大千先生喜爱荷花,与其早年出家及后期隐居的经历有关。荷花的形象,自汉魏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又被注入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佛教里莲花象征着极乐净土和“再生”的生命意义。莲花的形象被广泛的运用于净土环境、佛座和绞饰等方面。荷花的宗教涵意后来又转化到世俗绘画中,尤其为文人画家所喜好,往往成为超脱、空寂等观念的寄托物。这与大千先生早期出家百日及后来几次隐居山林之举动,造成了呼应的关系。所以大千先生从青年时代一直到晚年都喜爱荷花,他爱荷花的色彩娇艳和姿态缤纷,他更爱荷花的秉性高洁之气质。

第三,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以上原因外,还与他的绘画理念有关。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之基本功。”并且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他在三十五岁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张大千画荷之创作理念

一 明白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

大千先生十分重视对荷花真实形态的观察,了解和体会荷花的生长规律和种种意态。说:“体会物理,看某一种花,都要由茁萌抽芽,发叶吐花,这些过程中,给我们的印象,能一一传出”。他又论花卉时表示:“知道花形容易,知道花卉的性情就困难”。写生与物态的研究在大千先生的创作上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长期对荷花的观察、写生,所以大千先生的荷花中国绘画,无论工笔、写意均有丰富的情感意涵。亦能将荷花的高洁、清香、温馨、妩媚等品格表露无遗。

二 师古不泥古,自成我法

  大千先生画荷受石涛、八大山人的影响最大。就个性而言,大千先生是较为接近石涛的奔放,但大千先生能够吸取各家之精髓为己所用。大千先生从石涛取“气”,从八大山人取“韵”,他早就掌握八大山人“面”的泼墨形式来发挥水墨,并创出意气飞扬的画风。再吸收宋人体察物情之“理”,因此,大千先生所画的荷花,无论工笔、没骨、写意、设色、水墨皆精绝当世;晚年更以泼墨、泼彩为之,气势憾人,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画的笔墨范畴拓展至一新境地,实集古今画荷之大成。他曾在《张大千画语录.荷花论》说“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画荷需要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字写不好,荷也画不好”,“画荷花的秆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办子就是楷书,水草则用草书”。他以书法笔意入画,逐渐拉大了与八大山人的距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张大千先生画荷之艺术风格特色

  张大千绘风景油画艺术在深入生活的同时,不断汲取古人和今人的优点,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前进,他以学习石涛、八大、石谿、青藤、白阳、渐江、老莲为主,兼学明代四家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以及董其昌、赵孟頫等。

金碧风格:金碧风格是大千先生年轻时所作,十八岁时到日本学习染织工艺,吸收了光琳派的金碧装饰性画风,又结合了唐朝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画法来画荷,在金笺纸上用墨线勾勒后,填染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颜料。大千先生强调“要想画出成绩来,首重勾勒,次重写生,其次才能谈到写意,勾勒就是用笔、墨线条来描画。”至于朱荷的花瓣,打底之后以厚重的朱砂逐次晕染,因为对比色彩的关系显得自然华贵浓艳,由此可以窥见大千先生的传统功力之深厚。

没骨风格:没骨画法创始于北宋徐崇嗣,花卉是以清姘艳丽为主,完全拿颜色来表现,画花瓣尽可全用颜色,也不妨先用水墨点戮,然后略施浅色,觉得更有精神些。白阳、石涛常用该方法,荷花颇适合于没骨。大千先生的没骨法融合了石涛、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笔趣,发挥了荷花潇洒脱俗的韵味,尤其荷花的造型清雅优美,叶大梗长,亭亭净植,更适于用没骨画法来描写荷花的性格。

写意风格:大千先生的写意荷花,完全运用夸大、变形的形式来表现荷花的精神内涵,中国绘画艺术变形,由早期的减笔画、禅画如梁楷的泼墨山人、贯休的罗汉画、徐渭、八大山人的狂放表现,陈老莲的纵逸变调,着墨重点都在于“艺术家主观刻意所为,倾全力于自我表现造形之变形艺术”,大千先生的荷花虽然承袭石涛、八大山人,但也深受徐渭、陈老莲之影响。所以,大千先生的写意荷花,已摆脱了“自然再现”的羁束,而是一种自我主观精神的表现。

泼墨风格:大千先生运用大量墨汁倾泻在纸上,然后由其自然发展,再用笔推开,而且必有两次以上,先下淡墨,半干再重泼一次或反过来操作。泼墨之前通常先打湿画面,才能做到墨中有水,水墨交融,否则笼统一片,就成为死墨,泼墨干后,再用传统笔法钩写花瓣、花梗或杂草,墨中有笔,发挥了中国油画笔墨精神,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的结构,成为他独特的表现语汇,扩张了水墨表现的领域,不论在形式和意境的表现上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

纵观大千先生的荷花,早年多水墨写意,初期从八大山人、石涛到青藤、白阳,亦兼用浅绦法。中年受敦煌壁画之影响,兼作工笔重彩荷花,并作巨幅的墨荷和用没骨法画荷。到了晚年将山水画的泼墨技法运用到画荷上。开创出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中国画荷史上,张大千先生可堪称是自八大山人、石涛以来中国百年第一画荷大家,尤其是大千先生的巨幅荷花“四屏通景”的气魄与章法,更为世人所惊叹。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