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老師,你們熟悉臺灣的李玉貴嗎?

小學數學老師,你們認識南京的張齊華嗎?

2019年4月13日,“現代與經典”小學數學觀摩研討活動南京場,我聆聽了張齊華老師的數學課“圖形中的祕密”。聽着聽着,眼前浮現出2015年“現代與經典”小學語文觀摩研討活動中李玉貴老師的語文課“打掃森林”。

齊華工作室 從李玉貴到張齊華,我在他們的課堂看到了“人”

雖然兩節課各自有鮮明的學科特徵與教學策略,但撲面而來卻是“似是故人來”的濃濃親切感,原因何在?

在他們的課堂上,有哪些似曾相識的地方?從中,我們又能窺探到哪些“好課堂”的真諦呢?

學生舉手時,他們這樣說……

“我請舉手的孩子左右轉着看一圈,有沒有發現,此時此刻還有一小半同學沒有舉手。說明他們還在猶豫和思考的過程當中。那我來採訪採訪舉手的同學,你是準備直接站起來交流,還是和同桌交換一下意見,以保證他們(指那一小半沒有舉手的同學)對這個問題也有自己的想法。你的選擇是?”

齊華工作室 從李玉貴到張齊華,我在他們的課堂看到了“人”

在學生紛紛回答“交流”之後追問:“明明你已經有想法了,爲什麼還要跟同學去交流呢?”

當學生答“有些同學可能還沒有想出來,這時候打斷別人的思維很不好。”時,老師評價:“看出來了,咱們班是一個心裏特別裝着別人的班級。很好!”

——張齊華

課始,幾次拋問,老師發現,固定的三四個學生總在一兩秒內便迅速舉手。“老師就怕舉手快的同學。”

老師看着這幾個依然手舉着卻有些茫然的學生:“如果你選定了句子,就拿它與段內的其它句子比較,問問自己:‘真的是我找的這一句嗎?’”“不要急於表現,不要急躁,學習自我反思、潛心閱讀,你將會更有收穫。”

剛剛高舉的手遲疑地放了下去。教室裏重新陷入一片安靜的閱讀與思考氛圍之中。

——李玉貴

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在學生舉手時,選擇了“慢下來”。

齊華老師提示舉手的學生關注少數沒舉手的學生,大力讚賞學生懂得體貼他人的善意;玉貴老師則重視培養學生不急不躁、安靜閱讀的良好心態,同時也爲沒舉手學生提供了充分思考、醞釀的時間。

眼前晃動的手臂就像破土而出的茁壯幼苗,而那些喑啞的聲音、垂落的眼神裏更有值得呵護的學習種子。

也許,好的課堂是心中有“慢學生”的課堂。

當教師給“慢學生”提供不被侵佔、剝奪的學習機會,除了能讓他們體會到“被看見”“慢生長”的喜悅外,“快學生”亦收穫滿滿。

因爲他們學會了收起高舉的手臂,放下領先的姿態,只因“我願意爲他們等一等”“我要再深入地想一想”,這樣的他們一定比過去的自己更優秀、更可愛。

佈置學習任務後,他們這樣做……

“同伴交流時,要特別注意傾聽,看看他是怎麼思考的。”

合作結束,老師先請願意回答問題的同學舉手,又說,“我發現舉手的同學比剛纔多了。這是爲什麼?”

當學生答“有的同學聽了別人的想法,自己也想明白了。”教師點頭:“這就是同桌之間爲什麼要相互傾聽和交流。”

接下來,老師請學生上臺分享觀點。“彆着急,問大夥兒一個問題,他(指上臺的同學)即將幹嗎?”

“分享觀點。”

“我們幹什麼?”

學生紛紛說“聽”。

“聽什麼?”

稍微冷場一陣後,有學生答:“聽解題思路。”

齊華工作室 從李玉貴到張齊華,我在他們的課堂看到了“人”

“還可以聽什麼?回答不了我這個問題,你們的聽都是假聽。”

又冷場了一會兒,“聽方法。”“聽他們剛纔是怎麼合作的。”

老師點撥:“還可以聽聽他的思路和我的思路是不是一樣,把自己帶進去聽。”學生頻頻點頭會意。

——張齊華

佈置完互學任務後,(白板出示“聼”)

“這是什麼字?”老師引導學生觀察部件。

學生注意到“耳”與“心”,老師說:“聽話的時候除了要用耳朵,更要用心。”(繼續白板演示:紅框圈出“聼”字的“罒”字部件,邊上出示古體字“眼”。)

“古時候的字就是這樣,這是眼睛。眼睛要看哪裏?——要追隨視線的方向。”

她走到講臺邊一小組,“這四個同學,假如現在他在發言,其他三個人要看哪裏?”

“眼睛要跟隨說話的人,看他到底說什麼,知道他說什麼內容。”(生點頭會意)

“要堅持聽,耐心聽……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話題,不同的理解,所以聆聽就是善待,和善地對待同學,和善地對待還在想的人。所以,聽別人說話,要用心聽,用耳朵聽,用眼睛去,讓眼神追隨着聲音,邊聽邊思考。”

“如果是兩個人討論,要輕聲,只有你們兩個人能聽清楚,老師從你們身邊走過去是聽不到你們的聲音的。那樣就太大聲了。”

——李玉貴

無獨有偶,課上着上着,兩位老師都停下來了,轉過頭開始做同一件事:教學生“聽話”(聽別人說話)。

“聽”,真的需要這樣鄭重其事地教授和大張旗鼓地討論嗎?

如果你的學生上課時常常只顧自己說而不注意聽別人的發言;如果你的學生互相交流時音量和平時發言時沒什麼不同,影響了別人他(她)自己還渾然不覺;如果你的學生很難安靜地聽別人把話說完、給予得當的回饋……那麼,你一定會由衷地讚歎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着把這一幕幕搬到自己的課堂上。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缺的只是一間“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要創造這樣一間教室,我們自己是否善於傾聽,是否有耐心、有本領把傾聽的要義告訴學生,這些都很重要。而最爲重要的是,我們首先得明白,會“聽”,幾乎就等於會學習。

學生充分自學後,他們這樣介入……

一女生上臺發言完畢,在掌聲中回到座位。

“掌聲僅僅是送給她的嗎?”見學生們一臉迷茫,“有沒有一點兒送給我的意思?”教師啓發。學生繼續迷茫……

齊華工作室 從李玉貴到張齊華,我在他們的課堂看到了“人”

五秒後,“誰來告訴我,這掌聲也有一點點是送給我的?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看懂我是一個‘神一樣’的隊友。”

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逐步說出,剛剛那位女生髮言時老師幫助她把演示圖形的一部分遮住了,這樣圖意看起來更直觀更好懂。“老師的小動作被他讀懂了。有的時候,直接在圖上做點小動作,比講一百句話還管用。”

——張齊華

學生在老師指令下,開始自讀課文、完成尋找關鍵句的任務。

過了一陣子,老師忽然說:“你們現在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嗎?”

學生似乎不解其意。老師聳聳肩:“看來你們不太需要老師教你們。”見學生依舊沒反應,老師舉例說:“比如,你可以問:老師,關鍵句真的只能找一句嗎?”

學生有點遲疑地發問:“老師,關鍵句真的只能找一句嗎?”老師:“是啊!”(笑聲)

課堂教學繼續,約莫過了十來分鐘,老師又請學生找關鍵詞,又說:“現在,有沒有人要問我問題?”

學生這回馬上就問:“只有一個關鍵詞嗎?”老師莞爾一笑:“問得好,告訴你們,有兩個!”

——李玉貴

在學生爲主體的課堂上,教師除了組織者、引導者,還可以有什麼身份?

齊華告訴我們,你可以做“神一樣的隊友”,和學生站在一起,親密合作;玉貴提醒你,我們和學生的課堂關係模式除了“老師問”“學生答”外可以有多種可能,比如,你完全可以成爲學生的“應答者”“支持者”。

沒錯,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然而,我們應該讓學生知道,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同樣,也沒有任何一種學習是完全孤立、不與他人產生關聯、不需要他人幫助的。

那麼,該如何尋求幫助?又如何爲別人提供幫助呢?這些都需要具體而微地學習。

也許,從兩位老師令人耳目一新的示範中,我們可以對“學習”開拓出新的思考角度。

張齊華、李玉貴,以課的姿態,並肩站在我的眼前。

他們和課堂裏的兒童如何形成了一種水乳交融的學習關係?他們如何將課堂變成一個培養學習者學習“學習”的地方?他們如何身兼關聯者、促進者、支持者等多重角色,讓每一個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被“看見”、得到發展?

有意思的是,藉由他們的公開課以及一些由課而來的機緣,這些年來我分別走近了這兩位老師,並和他們成了朋友。

在交往中,我恍然發覺,他們的課堂之所以不謀而合地上成了“同一個樣子”,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他們對我表達過對教育的同樣理解:“今天的課堂,要爲未來社會培養‘人’。”

是的,今天的課堂,要爲未來社會培養“人”。

齊華工作室 從李玉貴到張齊華,我在他們的課堂看到了“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