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邦健康70億併購營收虛增14倍 廣告費年增4倍淨利三連降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魏度

張松山父子推動華邦健康(002004.SZ)大肆購買資產並未買來可觀的業績。

華邦健康前身爲華邦製藥,其產品主攻皮膚病、結核病治療領域。2004年,公司成功實現在中小板掛牌。從2009年開始,公司走上了高速擴張。

長江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華邦健康實施了超21次併購,累計交易金額爲71.60億元,其中,向大股東購買了約10億元資產。藉助併購,10年間,公司營業收入暴增了14.81倍。與營業收入暴增不相適應的是,同期淨利潤增速只有4.71倍。

淨利增速遠不及營業收入,一方面系併購的部分標的尤其是向大股東收購標的屬於虧損資產,另一方面是公司費用高企。2017年,公司業務宣傳費高達2.7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0.56億元增長了3.88倍。

大肆併購導致商譽猛增,截至去年9月底,其商譽超36億元,佔總資產的13.39%。2017年去年,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793.55萬元。

雖然頻頻併購強行拉昇了經營業績,但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似乎並不買賬。2015年高點,華邦健康的最大跌幅已超過七成。

上週,針對大肆併購風險、費用偏高等問題,長江商報記者華邦健康發去了採訪函,未獲得回覆。

耗資10億頻購大股東不佳資產

近10年來,華邦健康的經營幾乎被“買”字充斥,買資產似乎成爲公司管理層工作主旋律。

華邦健康第一次大規模購買資產始於上市5年後的2009年,當年,公司通過換股吸收合併方式收購了北京穎泰嘉和生物77.26%股權,交易價格爲8.47億元。

或許是嚐到了買資產甜頭,從2012年開始,華邦健康密集購買資產。2012年,公司一口氣收購了5家公司,合計耗資2.57億元。2013年收購的動作更大。這一年,公司先後收購了明欣藥業、福爾股份、凱盛新材及百盛藥業28.50%股權等4家公司,交易價格分別爲1.5億 元、8.50億元、4.80億元、5.15億元,合計耗資19.94億元。

併購規模最大的年度是2014年,共計耗資30.56億元。當年8月,出資14.49億元將百盛藥業剩餘的78.50%股權收入囊中。此前一個月,公司支付13.74億元現金對美國公司Albaugh進行投資。此外,當年還耗費2.33億元收購了太白山索道60%股權。

歷經2014年的瘋狂後,2015年開始放緩了收購節奏。2015年,共出資3.80億元收購了萊茵醫院等三家公司。2017年、2018年,先後收購了山峯公司、秦嶺旅遊等公司部分股權,合計斥資7.95億元。

據長江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上述具備一定規模的資產收購共計耗資(含部分股份支付)71.6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收購中,部分標的是大股東旗下資產,屬於關聯交易,涉及萬全凱迪、萬全宏宇、天極旅業、植恩醫院、山峯公司、雪山公司、麗江旅遊、秦嶺旅遊、大美大新等9家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權,交易金額達10億元,尤其是2017年以來的收購,大部分屬於 關聯方收購。

備受質疑的是,向大股東收購的標的部分屬於欠佳資產,且大多爲溢價收購。如2015年9月,公司耗資3762.68 萬元收購植恩醫院30%股權,而植恩醫院在2014年及2015年前7個月底分別虧損396.6萬元、268.4萬元。去年10月耗資1.36億元收購的秦嶺旅遊,其上半年也虧損335.8萬元。

營收淨利走向背離

依靠大肆收購,華邦健康的經營業績得以快速增長,但其淨利潤與營業收入走向背離。

華邦健康歷經兩次更名。2004年上市之時,其公司名爲華邦製藥,但上市之後,連續三年業績較爲平淡,營業收入不到3億元,淨利潤在0.5億元左右波動。2007年,業績大幅飆升,淨利潤高達2.06億元,營業收入也飆升至接近5億元。但在,2008年,公司大肆收購之 前,營業收入繼續增長,淨利潤大幅腰斬,僅爲0.89億元,降幅高達56.98%。2012年,在收購北京穎泰嘉和生物後,公司名爲華邦穎泰。2015年,隨着產業鏈延伸,公司主營業務變爲醫藥、農藥化工、旅遊服務等三大板塊,公司因此更名爲華邦健康。

開啓收購模式後,華邦健康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大幅增長。2012年,其營業收入猛增至38.77億元,2014年增至48.67億元,2016年突破70億元,2017年攀升91.09億元的高峯,較2008年增長了14.81倍。

與之對應的淨利潤,2008年爲0.89億元,2011年突破3億元,2014年突破4億元,2015年達到6.37億元,但這是其淨利潤的巔峯,此後接連下降。2017年,其淨利潤下滑至5.08億元,相較2008年的淨利增幅爲4.71倍,增速遠遠不及營業收入增速。

尤其是2016年以來,大規模併購的後遺症開始顯現。2016年至2018年前9個月,華邦健康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爲70.93億元、91.09億元、77.64億元,同比增幅爲14.88%、28.43%、27.04%,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速。反觀淨利潤,同期分別爲5.67億元、5.08億元、4.78億 元,增幅爲—10.96%、—10.40%、4.03%。雖然去年三季度出現止跌回穩跡象,但環比下降21.35%。

淨利潤滑坡與併購標的盈利能力下降密切相關。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華邦健康曾耗資19.64億元收購的百盛藥業,其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業績承諾期內均超額完成了業績承諾,但承諾期剛剛滿,貢獻的淨利潤就大幅下降。2017年,百盛藥業實現淨利潤2.05億 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爲1.6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5.34%、34.55%,這個曾貢獻公司淨利潤接近半壁江山的重要標的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導致了公司淨利潤負增長。

廣告費倍增吞噬利潤

華邦健康的淨利潤增速遠不及營業收入,除了部分併購標的盈利能力下滑外,也與其費用高企關聯密切。

財報數據顯示,華邦健康的三項費用不菲。2015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爲6.60億元、7.45億元、10.91億元、9.72億元,持續增長。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7.64億元,比2016年多出不到7億元,但銷售費用卻多出2.27億元,銷售費率高達 12.52%,高出2016年的10.51%兩個百分點。去年前三季度的銷售費用也較上年同期增長2.83億元,增幅爲41.07%,遠遠超過淨利潤和營業收入增長速度。

銷售費用增長迅猛的罪魁禍首是廣告費大幅飆升。由於華邦健康2018年前三季度銷售費用明細未披露,暫不知曉其廣告費用投入情況。以2017年數據爲例來看,當年,公司銷售費用10.91億元,其中僅廣告費就達到2.73億元,佔比爲25.02%,較2016年的5604.22萬元 猛增了2.17億元,增幅高達3.88倍。其2015年廣告費爲3351.40萬元,僅爲2017年的12.25%。

毫無疑問,一年之間廣告費增加2.17億元,這對公司年度淨利潤只有幾億元的華邦健康而言,衝擊力不小,其當年淨利潤負增長也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華邦健康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也不低。2017年,其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分別爲8.67億元、5.65億元,分別較上年度增長24.76%、184.86%,

在研發方面,2017年,華邦健康的研發投入爲2.73億元,略低於當期廣告費,佔當期營業收入的3%,較2016年的3.50%下降了0.50個百分點。

廣告費暴增、研發投入佔比下滑,華邦健康同樣存在重營銷、輕研發的弊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