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基於運-9平臺的第二代遠距離支援干擾飛機“高新11號”已經服役,其在電子設備偵察精度、干擾頻帶帶寬、干擾功率和樣式,改善電磁兼容性等方面相比運幹-8又有了跨代式的全面提升,機翼除冰系統也有改進。另外考慮到金屬螺旋槳工作時其盤面的干擾,使得渦槳佈局平臺實在不便於在翼下佈置電子戰吊艙,這就使得機載干擾設備功率較大的運幹-8,全機電磁兼容性尚存在一些問題。

(作者署名:微信號揚基幀察站)

自打上回繞島以來,關於繞島過程中兩岸空中力量的電子戰“鬥法”就成爲網上不脛而走的諸多小道消息之一。其實在那次繞島中,“鬥法”本身的技術細節並無太多新意,更多是“火力偵察”式的試探,距離拿出“看家本領”還遠着呢。

比如已經交付評估中心,開始與“三劍客”合練的殲-16電子戰型(圖爲微波暗室測試模型,注意翼下掛載的干擾吊艙),肯定沒去

真正讓人叫絕的是,是事先完全不知情的各軍種單位能夠在一聲令下後極短時間內,就在臺島東南海面進行了“米秒不差”的“快閃”式演習;這種已經顯露幾分真正“冷啓動”架勢的本事,正是這次軍改爲我軍帶來的重大變化之一。

海上值班艦艇聞令而動、“一日往返”等等細節,說明經過將近一年的“蟄伏”後的繞島,看似“昨日重現”,其實內涵已經更加豐富

當然在這類事件中,製造“複雜電磁環境”的主角還是值得一說的,那就是老而彌堅的“高新三號”——運-8G(或稱運幹-8,總裝代號K/JYG8B)遠距離支援干擾飛機。

該機也是“御用攝影師”的“影集”裏的常客

在運幹-8之前,空軍能稱得上大型干擾機的只有圖-4電子干擾機和轟-6電子干擾機。前者於1977年在5702廠完成改裝,共改裝3架,由於當時國產干擾設備性能較爲單一,爲了干擾不同類型的雷達,需要裝備不同種類的設備纔行,這就使得圖-4電子干擾機裝備了多達15種電子干擾設備。

這類老飛機上新老設備共存,必然會帶來讓人頭疼的電磁兼容問題

饒是如此,受限於平臺老舊,特別是飛行速度完全無法與轟-6編隊的問題,圖-4電子干擾機的試驗並不太成功。空軍曾試驗過由圖-4電子干擾機先行起飛,在護航戰鬥機的掩護下製造“干擾走廊”,轟炸機羣緊隨其後進入攻擊的戰術。但這種戰術需要極高的配合準確率,容錯率太低,實用價值並不高。

而1980年12月轟-6電子干擾機(一般稱轟-6干擾)首飛時,國內對航空電子干擾的理解已經有所提升。爲了提升電磁兼容性,轟-6干擾在機翼下方攜帶了國產第一代電子干擾吊艙,內有兩部用於製造“雪花點”的962型雜波干擾機(可對空可對地),還有兩部用於製造假目標的回答式干擾機(953型和954型),彈艙內則有兩部針對不同波長雷達的箔條投放器。

轟-6干擾的01架樣機,可以看到該機翼下的吊艙,注意該機仍然保留了自衛炮塔和機頭右側的航炮

兩架轟-6(干擾)1984年交付空軍後,長期與部隊現役的轟-6甲混編訓練。除了受吊艙的影響,該機要保持無抖振的正常巡航,飛行高度需要比後者低一些之外,其他指標均符合設計技術要求。但由於當時空軍尚無轟-6H這樣的導彈轟炸機,轟炸機羣仍然只能執行臨空轟炸任務;這使得在面對實力較強的對手時,即使有電子干擾機伴隨,起到的效果也不是很大。

如今大型轟炸機臨空投彈,也就是對付那些手裏除了便攜彈和雙23,實在趁不起別的玩意的對手了

儘管這樣,等到兩架轟-6干擾在本世紀初退役停飛時,空軍也積累了一些這類飛機的使用經驗,足以使用機內空間更大的運-8平臺搞點事情了。和主要用於給轟炸機編隊做自衛干擾的兩位前輩不同,運幹-8研製伊始就定位於單獨執行遠距離區域干擾任務。

作爲空軍主抓研製的型號,運幹-8的試飛流程也比較與衆不同。陝飛公司生產了一架沒有加裝設備的運-8平臺機,轉場交付空軍第一試驗訓練基地後,由空軍院所在當地完成全套任務系統和機載設備的加改裝,並於2004年11月首飛。在試訓基地完成第一階段試飛後,運幹-8再轉場回到陝飛進行後續調整試飛。

試飛期間的運幹-8,由於機體側面大型干擾天線的關係,該機又被軍迷戲稱爲“腮腺炎”

不過由於該機試飛之際,正值人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考慮戰備需要,爲現有機型全面更換了敵我識別系統,導致研製時仍使用上一代敵我識別系統的運幹-8又額外花了一些時間改裝,以提升敵我識別應答功能。另外考慮到金屬螺旋槳工作時其盤面的干擾,使得渦槳佈局平臺實在不便於在翼下佈置電子戰吊艙,這就使得機載干擾設備功率較大的運幹-8,全機電磁兼容性尚存在一些問題。

在初步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運幹-8於2007年交付部隊使用,並於2008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機很快就在體系對抗中發揮出巨大的威力,例如在早期的“紅劍”演習中,由於當時多型主戰裝備的抗干擾性能不足,導演部甚至還規定在某些場景下運幹-8的參演數量不得多於X架。

由於平臺成熟便宜,部隊需求量大,運幹-8的生產一直持續到“高新11號”定型裝備前不久,也是老運-8特種機平臺中比較“長壽”的一款

而在這類演習中,運幹-8也逐漸形成了多種較爲成熟的戰法。例如通過雙機協同,多波束全面覆蓋的方式彌補機載干擾設備干擾角度的限制,對“敵”預警機和地導系統照射雷達這類採用相控陣原理的先進大型雷達實施連續干擾壓制的戰法,就讓對手非常頭疼——很顯然,連這種稍微高級一點的打法及其細節,那都不會在繞島時候暴露給對手的。

當然,在繞島中經常演練的殲擊機對運幹-8的護航協同,在實戰中必然也會出現。儘管在演習中,擁有干擾機的一方總會將運幹-8放在遠離對手紅旗-9/S-300系列遠程地空導彈系統打擊範圍之外,並且會派出戰機掩護;但即使明知有陷阱,對手仍然不惜使用高性能殲擊機冒險“偷襲”干擾機的戲碼,幾乎在每次對抗中都會上演,使得雙方的攻防鬥法進一步升級。

“明知是陷阱,俺也要捅你幾個窟窿再走人”

然而儘管大漠深處的演習場看上去正越來越接近真正的戰場,但運-8平臺的飛行性能,特別是其抗結冰性能較差,容易發生事故的問題,在這個氣候乾旱少雨的地方卻也被完美迴避了。在真實敵情活動頻繁,氣候複雜的東南沿海方向,遭遇低溫易結冰天氣時,運-8系列特種飛機還能發揮出演習場上的全部威力嗎?

氣象保障問題,是空軍百年來的作戰使用歷史上一個長期無法迴避的課題

目前,基於運-9平臺的第二代遠距離支援干擾飛機“高新11號”已經服役,其在電子設備偵察精度、干擾頻帶帶寬、干擾功率和樣式,改善電磁兼容性等方面相比運幹-8又有了跨代式的全面提升,機翼除冰系統也有改進。

參與演習的“高新11號”,該機已經被認爲是機羣突防時必不可少的“壓制伴侶”

但受限於平臺,“高新11號”平尾的抗結冰性能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想確保飛行安全,機組的全神貫注仍然不可或缺。要想讓我軍特種機機隊真正能夠全天候作戰,飛得更遠,性能更好的大飛機平臺仍舊是我們的剛需所在。

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師近期服役的“高新11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