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問他作業”“學霸君”“小猿搜題”“名師快答”……隨着在線教育的蓬勃發展,名稱各式各樣的解題手機APP可謂風靡中小學校園。

然而諸如內置遊戲、存在過度娛樂和不良內容等現象,讓這一學習利器變味,甚至成爲藏污納垢之所。

編者按

近日,教育部官網印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簡稱《通知》),學習類App中色情暴力、網絡遊戲、商業廣告、抄作業、搞題海、公佈成績排名等行爲,遭到教育部嚴令禁止。

1

app暗藏“貓膩”:

學生花費近2000元

近日有媒體曝出,福州一所中學的學生家長對學校推薦使用的“智學網”APP收費模式不滿。

據瞭解,該校高一至高三年級的學生都下載了這款APP,可查閱考試成績、考試報告、題目解析、錯題彙總等內容,但每一項服務都要掏錢,且開通會員套餐才能查看全部科目成績。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記者發現,問題不止一家。打着輔導作業“必備神器”名號的APP“作業盒子”,在收費方面也受到質疑。簽到和學習卡要充值,作業APP內購太多;買了180天英語課,沒用到一個星期課程入口不見了;改錯題要用體力值,體力用完得充會員或買體力卡才能繼續改錯……

微博網友@xiongyongqiang 表示,給孩子在“一起小學學生”APP中買了6門課程,花費近2000元。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除了遊戲之外,學習作業類APP也被家長投訴。“作業幫”首頁滾動推送多條與學習無關內容。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在“作業幫”APP的首頁,隨機滾動各類內容賬號和廣告的推送,除了“小學數學星球”、“詩詞”等與學習相關的賬號,還有“美食”、“影視迷”、“明星粉”、“星座物語”等內容。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隨機選取了20條滾動內容,裏面僅1條與學習相關。

頁面顯示,一條關於星座的內容閱讀量達23.3萬,而關於化學的內容閱讀量爲3620。在一條動漫內容的評論中,一位用戶評論“作業沒寫完,我還在這看”,下面多個跟帖回應“我也是”。

在“快對作業”APP上。在首頁的“囧囧”欄目中,含有多個追星的熱門話題,比如“追星的日常”、“你家雪花的表情包”、“明星CP我最愛”等,用戶可以參與話題互動發帖。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其中,有幾個學習類APP,這幾年來陸續加入了類似通訊工具的加好友、加圈子、發動態和娛樂、動漫、雞湯文等內容,甚至還有購物專區,這些原本以學習和教育爲主要目的的APP逐漸“變味”:

“阿凡題”“猿題庫”“互動作業”“寒假作業”等多個學習類APP陸續爆出多個專題、欄目中含色情、性暗示意味濃重的內容,甚至還爆出後臺教學生寫“小黃文”解壓等亂象。

據《工人日報》評論,像這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做法,突破了商業道德底線,同時嚴重損害了社會利益。

恰如網友的質疑:“你究竟是一個學生搜題APP,還是一個娛樂遊戲聊天購物的中心?”

2

究竟是減負增效

還是加壓添擾?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要不是學校指定,肯定不會用這種軟件。”記者在調查過程中,不止一次聽到家長拒絕的聲音。

有的家長擔憂,學校未經家長同意,將學生試卷及個人信息等提供給開發者,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隱患?

有的家長無奈,學校可以結合自身教學推薦APP,但作爲佈置作業的渠道是否帶有強制色彩?

對此,有專家建議,出於對學生信息安全的考慮,原則上研發機構要將服務器建在教育部門,但有少數機構將服務器建在公司內部,而目前這項工作缺少監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教輔類APP如果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等針對不同學生精準佈置個性化作業,相信能得到更多認可,但不應在作業中強制使用。

不只是學生和家長困擾。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其所在中學引進的教輔APP需教師上傳課程視頻等。因這款APP並不成熟,學生們不樂意採用,而課程上傳情況卻成了教師職稱考評的必要條件。

“要從可持續應用的角度評估APP。學校引進前應做一個預調研,瞭解各個家庭中學生對手機、平板電腦等使用情況,對APP做3—5年的使用規劃,切不可頻繁更換。”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曹梅建議。

3

究竟是幫手還是負擔?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針對“教輔APP究竟是幫手還是負擔”這個問題,新華日報記者曾調查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觀點。

支持方:教學的好幫手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化教學是趨勢。教輔APP進校園實際上是學校對信息化教學的一種探索,有着積極意義。

教輔APP爲學校、學生、家長提供了一個新的溝通平臺,具有一定實用性。對於老師來說,教輔APP是個好幫手。

比如,掃描改卷功能能實現一鍵批改。根據學生成績、進退步情況,老師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對於學生來說,教輔APP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些APP提供丟分題、知識點掌握分析等,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改善學習行爲。對於家長來說,可及時查閱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督促學生學習。

反對方:提防逐利之“蟲”

教輔APP在方便家長和學生掌握學習動態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程序的問題俗稱“蟲”,有的“蟲”錯在編程,更多“蟲”則是設計者的思路和目標定位出現了偏差。

“蟲”之一,背離教育初衷。有些教輔APP,明明是因材施教的工具,爲何要設置“小學自拍交友”“暗戀心事房”等板塊?明明是督促學習的手段,爲何要內置小遊戲,讓學生樂此不疲?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轉移。教輔APP一旦引入“互聯網思維”,在泛娛樂化的背景下難免變了味兒,失去應有價值。

“蟲”之二,亂收費。正常收費無可厚非,但在一些學校和運營商眼中,教輔APP成爲謀取不當利益的“金礦”。當教輔類APP成爲“吸金利器”,不僅加重了家長負擔,且易產生權力尋租的空間。

“蟲”之三,加重學生負擔。教育部門規範中小學課外補課,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減負之舉,而教輔APP的橫空出世,則可能規避相關政策。

4

教輔APP進校園,要上好“安全鎖”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教輔APP進校園雖無可厚非,但關鍵是要上好“安全鎖”。

根據教育部近日印發的《通知》表示,App進校“凡進必審”,學校首先把好選用關,嚴格審查App的內容及鏈接、應用功能等,並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審查同意。

在校園內,未經備案審查的學習類App一律禁止使用,教師不得隨意向學生推薦使用任何App。

通過審查之後,學習類App的運作也將被嚴格管理。爲了不增加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教育部要求校園中使用App的數量須嚴格控制,學校和教師不得利用App發佈學生成績、排名等信息。

爲了防止影響正常教學,《通知》要求進入校園的學習類App不得向學生收費或由學生支付相關費用。

學習類App具有雙重屬性,既屬於教育培訓行業,也屬於互聯網行業。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學習類App不能因爲穿上了互聯網的外衣,就免除線下現實中教育培訓行業所需要的資質審覈,互聯網教育行業須線上線下齊把關。”

所以,並不是任意一個App都能進入互聯網教育行業,而要至少滿足兩個條件:首先發布App的企業自身必須具備相關教育培訓行業資質,其次還要遵守互聯網行業的規定,保證內容安全、健康。

而防止中小學生接觸不健康內容,學校和家長的努力能產生最直接的效果。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吳沈括說道,“學校至少應當保證內容安全,實時篩查App平臺所發佈的內容。學校老師對於推薦學生使用的學習類App,自己也應當安裝使用,每天提前對所發佈、更新的內容進行主動審查,確定沒有問題後,才能在當天課後讓學生們使用。一旦發現有不健康內容,應及時讓同學們卸載停止使用。”

教輔APP並非洪水猛獸,但也不能置若罔聞,唯有配好“安全鎖”,纔能有利於教學、有利於孩子成長。

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關注|網上課堂成“污穢溫牀”?教育部發話:嚴禁這類有害App進校園!

編輯 | 吳雨航

中國網教育頻道出品

小編推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