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皮毛发多,又是汗腺以及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的部位,尤其到了夏季,天气炎热,不及时清洗头发,头部很可能会滋生大量细菌,导致毛囊炎,而喜食高能量食品的人,更易产生毛囊炎。中医认为内分泌失调是阴虚的表现,是由气血瘀滞所造成的,因此补血益气很关键。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婴儿般光滑又水嫩的肌肤,但奈何“天妒红颜”,很多人身上总是会莫名的长出一些“小疙瘩”,脸上、头皮、胸前、背上都可能有……

看着这些讨人厌的疙瘩,第一反应总是:最近是不是上火了或吃太油腻了?可惜降火、调节饮食后情况也未必能好转,甚至有时候反反复复,很是心烦。究竟该拿它们怎么办?

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身上长“小疙瘩”可能是疾病信号

专家表示,除了上火等因素,其实一些疾病找上门的时候也会带来“小疙瘩”……

1

毛囊炎

头皮毛发多,又是汗腺以及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的部位,尤其到了夏季,天气炎热,不及时清洗头发,头部很可能会滋生大量细菌,导致毛囊炎,而喜食高能量食品的人,更易产生毛囊炎。

毛囊炎的症状

毛囊炎是一种皮肤化脓性炎症,初期表现为红色丘疹,触摸时会有疼痛感或痒感,之后可鼓起小脓包。随病情进展,脓包会发生破溃,流出脓液……

多发人群

① 比较容易发作于抵抗力低下或者是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成年人;

② 工作中经常接触矿物油、沥青、煤焦油的人群也是高发人群;

③ 平时饮食不合理,生活习惯不规律也会引起毛囊炎。

注意:对于一些未成熟的“小疙瘩”严禁用手挤压,以免发生感染,如有需要,平时可以用一些抗菌肥皂清洗。

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预防方法

① 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适当多食蔬菜、水果。

②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每隔2天左右洗一次头。需注意的是,没冲干净的护发素、洗发水,粘附在头发上,容易沾染灰尘,堵塞毛囊。

③ 经常染发、烫发,这些化学物质接触到头皮时,可能会破坏头皮环境,导致头皮的抵抗力慢慢降低,致病菌易侵入,诱发毛囊炎。

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2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会出现在头皮、脸上、眉间等部位。

原因

① 饮食过肥甘油腻,消化功能失常,影响内分泌系统;

② 一些痤疮、痘痘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

③ 护肤品使用不当,导致肌肤水油失衡;

④ 代谢障碍、遗传因素、维生素缺乏以及物理、化学刺激等均可加重脂溢性皮炎的发作。

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表现

头皮出现一种暗红色的斑片,甚至覆盖着灰白色鳞屑,患者会感到有一点瘙痒,严重时可损害毛囊,引起脱发。

建议

此类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E有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皮脂腺功能的作用;维生素A能纠正毛囊皮脂角化异常,防止毛囊堵塞。

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3

内分泌失调

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紧张情绪之中等都可能引起人体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的常见危害

内分泌失调,可促使皮脂腺分泌过盛,无法顺利排出,继而毛囊堵塞,导致肌肤恶化,出现痘痘、色斑等;

此外,还可能导致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疾病,造成男性不育、甲状腺疾病、垂体病变等。

中医认为内分泌失调是阴虚的表现,是由气血瘀滞所造成的,因此补血益气很关键。

黄芪大枣饮:

配料:黄芪20克-益气;大枣4枚-补血;麦芽糖6克-和胃益气。

做法:将黄芪、大枣、麦芽糖熬成水,每日一次。

提示:胃火较大的人禁喝。

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4

肺部疾病

后背,也被称为肺部的反射区,如果肺部出现了问题,后背是会有一些异常症状的。因此,后背长痘痘也可能是肺部疾病导致的。

中医认为背部长痘是体质燥热引起的,多为肺阴虚。

肺阴虚的表现

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声音嘶哑、舌红少津、五心烦热。

杏仁膏

配料:杏仁100克,紫苏子100克,阿胶150克,蜂蜜250克,酥油150克,生姜汁80克。

做法:

1、紫苏子、杏仁放入1000毫升水中,煎煮40分钟成汁。

2、将蜂蜜、生姜汁、酥油倒入药汁中搅匀备用。

3、阿胶提前24小时放入黄酒中,烊化后放入药汁中,搅匀成膏即可。

阿胶滋阴润肺;紫苏子和杏仁,止咳化痰;蜂蜜调味润肺,生姜止咳化痰、祛风散寒;酥油,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祛湿热,远离痘

除了上面的疾病因素,从中医的角度看,其实,湿热内生,导致身体油性变大,也会触发痘痘等小疙瘩的生成。尤其是夏天,脾胃湿热,更为严重,因此,祛除湿热很重要!

湿热表现

舌红苔黄腻、身重疲乏、口干口苦或口甜黏着、容易反酸、胃脘灼痛、纳呆恶心。

绿豆薏仁汤

做法:将薏仁和绿豆洗净后,用清水浸泡一夜;将泡好的薏仁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开,再转小火煮30分钟;放入绿豆,煮至熟烂,根据个人口味加冰糖调味即可。

绿豆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的食品,而薏米也能健脾益胃、祛湿消肿,二者很适合湿热体质的人。

注意:煮的过程中,不要将绿豆煮至皮破、汤浊,这样清热效果会打折扣;也最好不要吃冰镇的,绿豆薏仁汤本就性寒,再冰镇,易伤肠胃。

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黄芩茶

配料:黄芩5克-清热燥湿、山楂10克-行气散瘀、陈皮5克-理气健脾、荷叶5克-清暑化湿。

做法:黄芩和山楂需先煮10分钟,再加入陈皮、荷叶煮开即可饮用

今日推荐专家头皮、后背总长“小疙瘩”?除了上火,也许和这3种疾病有关!

孙伟,1956年出生,北京知名眼科医生,北京中医科学院专家组成员,早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眼科诊疗工作,师承国医大师颜正华,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弟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弟子。工作中始终坚持应用祖国医学理论,实际临床中灵活变通,辩证思路独特,自成一格。在借鉴古代医方诊治眼病的过程中,对诊断和治疗眼病有独到之处。

擅长治疗

擅长: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的眼底出血,中渗、中浆、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玻璃体混浊等眼病,组方独特,疗效显著,充分发挥了中医中药在治疗眼科疾病方面的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