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部分市民向國際旅遊島商報記者反映,稱在海口市新埠島海邊、白沙門公園海邊、西海岸帶狀公園海邊均出現了大量水母,市民擔憂,由於水母有毒,部分在海邊遊玩的市民遊客不顧安危,使用工具、甚至徒手在海水中打撈抓捕水母玩耍,一旦被水母蜇傷,後果將不堪設想。之後,記者來到了白沙門公園海邊,海水中雖漂浮着少量水母,但當時未有市民遊客在海水中玩耍。

盛夏來臨,大部分市民都選擇到海邊遊玩,享受海澡、撿拾好看的石頭、抓點小螃蟹等等,但是大傢伙在遊玩之餘,除了防止溺水,還要重點提防一種海洋生物——水母。它們有毒,如果被它蟄傷,輕者出現過敏症狀,重者可能致命。

遊客不聽勸徒手撈水母

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

近日,有部分市民向國際旅遊島商報記者反映,稱在海口市新埠島海邊、白沙門公園海邊、西海岸帶狀公園海邊均出現了大量水母,市民擔憂,由於水母有毒,部分在海邊遊玩的市民遊客不顧安危,使用工具、甚至徒手在海水中打撈抓捕水母玩耍,一旦被水母蜇傷,後果將不堪設想。

根據市民反映的情況,5月20日,記者分別對新埠島海邊、西海岸帶狀公園海邊、白沙門公園海邊進行了實地走訪。在新埠島埠北環路附近,海水中漂浮着大量的水母,有一位母親正帶着孩子在海邊玩耍,當看到海水中有水母漂浮時,母親立刻呼喚孩子上岸並告誡孩子此刻勿在海中玩耍。記者走進海邊略數了一下,數十隻水母正在水中漂浮。

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

隨後,記者來到了西海岸帶狀公園,雖是中午時刻,但海邊遊玩的遊客數量也比較多。記者赤腳走到海邊,這裏的水母數量相較新埠島海邊要少些,此時,一塊近似白色塑料袋的物體飄到記者腳邊,定睛一看,卻是一隻水母。記者注意到,有部分遊客正在追逐和打撈水母玩耍。一名遊客看見記者在拍攝,便自告奮勇表示可直接徒手抓一隻水母,隨後便撲進海水中,還沒等記者反應過來,手裏便託着一隻水母返回。記者表示水母可能有毒,不應玩耍,但該遊客卻不以爲然,隨後便離開了。

“每年盛夏都有很多遊客來海邊玩耍,水母蜇傷人的事例也比較多,但無論我們如何勸說,遊客總是不聽。目前我們也準備了藥品,隨時應對遊客‘被水母蜇傷’的突發情況。但還是希望遊客能夠聽勸,不要抓捕甚至徒手打撈水母,應儘量遠離。”西海岸帶狀公園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之後,記者來到了白沙門公園海邊,海水中雖漂浮着少量水母,但當時未有市民遊客在海水中玩耍。

被水母蟄可能出現死亡

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

那麼,水母是否有較強的毒性呢?據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病科羅楊醫生介紹,水母俗稱海蜇,是一種刺胞動物,刺胞內的主要毒性成分包括類蛋白、肽類、強麻醉劑、5-羥色胺、組胺、止痛劑等物質。

羅醫生告訴記者,若被水母蜇傷,3-5分鐘後,局部即感到刺癢、麻痛或燒灼感,以後局部發生紅斑、丘疹或蕁麻疹樣皮疹,重者可有出血性損害,並可於1-2天內形成水皰或大皰。一般不妨礙工作,但因劇癢,可影響睡眠,一般歷時1-2周可痊癒。如全身被蜇面積較大,則可有倦怠、肌肉痛等感覺,還可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口渴、出冷汗等症狀,對毒素敏感者,可於被刺後2小時左右即口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並出現呼吸困難、肺水腫和血壓下降,甚至死亡。少數水母的毒素一旦刺入皮膚注入神經毒液可出現嚴重的全身中毒症狀,甚至死亡。

海邊旅行 警惕這些海洋生物

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市民注意,水母海邊氾濫,不要捕撈不要碰,有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