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3.0時代,什麼樣的企業需要參加廣交會?爲什麼如今在各大展會上,越來越難看到中小製造企業的身影?這些問題你有想過嗎?

誕生於1957年的廣交會走過61年風雨,已經來到了第123屆。雖然有着中國經濟“晴雨表”之稱的廣交會,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在廣州如期舉辦,但要不要參加廣交會成了很多企業糾結的問題。參加吧,怕砸了錢只賺了兩聲吆喝,不參加吧,又怕錯過了一些可能的客戶和機會。

其實廣交會只是一種宣傳營銷的手段,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去。那什麼企業需要去,怎麼知道企業需不需要去呢?

參不參加廣交會,其一是企業實力問題,企業能夠負擔得起參加展會的費用;其二是企業定位問題,企業的定位決定有無必要參加展會;最後是企業利益問題,企業能否從廣交會中獲得足夠多的利益。下面,小編從可行性、必要性、重要性三個方面給大家分析,到底有沒有必要參加展會。

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企業的實力,分爲經濟可行性、技術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包括各種稅費、住宿費、服裝費、展品費、參展費等等是否可以承擔,時間上是否省時省事。技術可行性包括產品的硬件和軟件是否能支持參展。管理可行性包括對產品運輸商、參展人員、參展流程等總體調控是否合理。

必要性

必要性主要和企業定位有關。用3C戰略三角模型分析,從消費者角度看,參加展會要看它能覆蓋的客戶,客戶的數量質量,客戶所屬市場的政治文化經濟情況,客戶能否接受你的價格和產品。從競爭者角度看,參加展會能瞭解更多競爭對手的信息,但同時強大的競爭對手也會壓榨你的利潤。從企業自身角度看,參加展會能否對產品有良好的宣傳,能否帶來客觀的經濟效益。

重要性

重要性主要和企業利益有關,一是短期利益,二是長期利益。從短期來說,你要看gains and losses,參展能否讓你擁有更多訂單,能否給客戶提供信任感,建立合作的基礎。從長期來說,需要看參展是否有利於企業戰略發展、長期業務的發展,給企業帶來利潤增長。

從可行性、必要性、重要性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們就能明確判斷企業是否需要參加展會,而不是選擇一味的跟風,或者只是習慣性參展。

另外,最近還有朋友跟小編談到,他發現中小製造企業很少參加展會了,以前還會去湊熱鬧,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了。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中小製造企業現在不去參加展會,是因爲現在展會的效果越來越差。以即將開幕的廣交會爲例,其目的是爲了便利國內企業結識海外客商,可是從往屆的情況來看,不少參展企業能夠通過廣交會與新結識的客戶達成實質性的交易的卻少之又少,且不說新結識的海外客商大多爲小客戶;多數新客戶僅僅是在會上詢價或索要樣品,廣交會結束後便杳無音信。展會上賣不出去東西,而且展會的費用也不低,投入過大,收益很少甚至是沒有,這樣一來企業自然就斷了參展的心思了。

中小製造企業不參加展會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產品同質化嚴重。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不懂,於是興沖沖地跑去參加展會,結果發現怎麼我們的產品這麼相像啊,除了牌子不一樣,哪兒都一樣。這不明擺着大家在互相模仿、互相山寨嗎?大家聚在一起不僅非常尷尬,同時也造成一種嚴重後果:展會提供了外商對中國產品集中壓價的場所。因爲大家的產品高度雷同,就便利了外商對中國企業分化瓦解,拿甲的價格壓乙的,再拿乙的價格壓丙的,從而造成國內企業爲了爭取訂單彼此間競相降價。

另外,中小製造企業由於核心技術不多,透明度高,沒有什麼模仿不了的技術,如果自己的設計比較新穎的話,那更加不能去展會了,就怕去了一次展會後,新設計、新產品立馬滿大街都是,能夠多捂一會是一會吧。

還有,現在中小製造企業的規模比較小,在出口領域的營銷基本以線上爲主,所以對於帶着展品到處跑這種模式也不喜歡,這樣一來企業就更加不重視展會了。而且步入外貿電子商務3.0時代,圍繞獨立網站的外貿整合營銷模式興起,讓中小製造企業可以找到更好的展示平臺,所以傳統的線下展會也就變得更加遙遠了。

外貿電子商務已經從以B2B平臺爲主的1.0時代,邁過以獨立建站爲代表的2.0時代,進入線上精準營銷和線下專業服務融合的3.0時代。作爲國內領先的外貿B2B整合營銷服務商,宜選網準確把握用戶需求及核心痛點,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外貿電商3.0時代標誌性產品。如在線上營銷方面,針對外貿企業的不同需求,宜選網推出貿易通、買家易、全球智排服務,憑藉專業的外貿搜索引擎技術、全球智投技術、B2B聯合發佈技術、郵件定投技術、大數據技術,爲外貿企業精準開闢國際新市場;在線下服務方面,宜選網打造“智能商機”系統,由宜選網採購助理團隊通過直接與海外買家溝通進行識別、比較,甄選出真實的採購意向再輸送給供應商,同時爲國內供應商和海外買家提供專業的跟單、諮詢、推薦等服務。這種在線營銷和專業貿易服務相融合的外貿整合營銷服務,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爲外貿企業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廣交會。

相關文章